杨嗣昌带着一批护卫出发了,怀里揣着张田林给他的一件‘法宝’,他是发自真心的希望该事件能顺利度过。然而一切的一切,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翻起那一点点浪花,究竟是扩展成飓风毁天灭地、亦或是荡起涟漪后风平浪静?不到最后一刻,身在其中的人们永远无法知道结局。
需要暂时离开的人离开了,该来的人也来了。
第二天清晨,西平堡内示警的钟声大作,就矗立在城楼上的士兵们所见。远远望去军旗招展,整片整片黑压压的人群。
多尔衮来了,带着他那五万多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守城明军的视野。
不过张田林一点都不急。在一场场严酷的战争中,他锻炼了自己,了解了战争的规律,并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帅。现在,年终大考前的模拟考试来了,题目出的不难,对面大多都是骑兵,不擅长攀爬,就放任他们在城外瞎折腾吧。
事实上,张田林治下的军队士气犹在,将领们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像上次那样背城一战,打出威风打出水平。
不过张田林将请主动缨给一一否决了。他觉得现在局势尚不明朗,得尽量保存有生力量,来迎接最关键的‘致胜局’。
至于他眼下的对手多尔衮,也着实不是泛泛之辈,若是采用硬拼的打法,谁胜谁负未可知,不过至少能够想象得到:必定是一副两败俱伤的画面。
说起来,多尔衮是在皇太极的众多兄弟中,最为看重的人,这一点只需要比较其他几位兄弟的待遇就能揣摩出来。
确认过眼神,入不入得了眼这档子事……实在没处说理。但可以肯定,多尔衮在军事方面确实有着不错的天赋。他向来不是一个蛮干的人,在观察过西平堡的地形后,想出了一条很是毒辣的计策。
近些天湿气充足,下雨不断,西平堡附近众多河流的水位都已高涨。他决心筑堤引流,希望用洪水淹没坚城,并摧毁城内守军的意志。这一招确实厉害,明军不是蛙人,是不可能一边游泳一边打水仗的。
而这种人为的灌水法用编织袋是堵不住的,眼看城池内马上要变鱼塘了,张田林终于下令,干嘛呢?
他把城内所有房子的门板给拆了,做成木筏,先把粮草搬到了高高的城楼上。接着又把一些满人用绳索吊出城外,凭借他们一身游泳的本领前去向多尔衮汇报。
汇报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将军能运用天时地利制胜,在下服了,希望大清皇帝能按照约定,给在下相应的待遇。
接着,来人又附上了两封书信:一封是皇太极的;另一份则是张田林亲笔所写,由于他的毛笔字实在很毛,再加之又掺杂了很多简体字,导致该信读起来十分不通畅。
几位将领忍受住频频被生僻字(简体)卡住的痛苦,硬着头皮将信轮流看完后,多尔衮还没发话,其他人、包括多铎在内,都忍不住恭喜道:“十四王爷再建奇功可喜可贺!”
原来是张田林写降书来了,而根据皇太极之前在信中亲口答应的东西,多尔衮得展现出十足诚意,去城里受降。毕竟人家(张田林)现在已经是清的‘一等公’了,不可怠慢。
此间最高兴的人,应该是阿济格跟萨哈廉,他们虽不能因此得赏,但至少也用不着再为自己失城而夜不能寐了。
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如果张田林没进入过霸武空间,或者说他没学过‘兵者诡道也’,应该是这样没错。
可现在……
https://xianzhe.cc/book/793/16502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