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
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
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中国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
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在0年代,七月半是个隆重热闹节日。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七月半祭祖都是商办官助,可到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七月半祭祖,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特殊”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月半祭祖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七月半祭祖节却被冷落了。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
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
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2010年5月18日,中国ZF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廉子和大笑:老先生不但画得好,对历史也很有研究啊!大家给老先生一个大大的掌声!
会场上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廉子和继续说:下面有请志高道长发表高见!
志高道长向大家深深鞠躬后,大声道: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七月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
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并相沿迄今。
廉子和笑道:志高道长不但精通易经,太极拳也很厉害!我们用雷鸣般的掌声有请志高道长表演太极拳。
在众人的掌声中,志高道长打了一通太极拳。
……
最后廉子和说:俗话说,压轴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有请秦汉嵩老先生发言。
秦汉嵩向众人深深鞠躬后笑道:我压力山大啊!
众人大笑!
秦汉嵩笑道:我游医四方,就讲点各地的中元节习俗吧!在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在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在河南:商丘市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郏县七月十五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在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德州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在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在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如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在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
众人听到津津有味!
会议在领完纪念品后结束。
三天后,众人各回各家。
缆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185)
二三月必吃“初春第一花”!健脾祛湿又防癌,春困也悄悄没了
每逢南国早春,有一种美丽的花会枝头闹春、悄然绽放,它就是木棉花。
木棉花,又称攀枝花,是岭南多见的观赏花木,是广州和攀枝花市的市花。
它艳而不俗,刚掉落时,不褪色、不凋零,一如英雄风骨,所以又叫“英雄花”。
每到春天,不少广州人会到木棉花树下摘花、拣花,拿回去晒干,再用来泡茶、煲汤、做药膳。
对,你没看错,木棉花不仅能赏,还可食可药,入膳入药都是一把好手。今天,就来聊聊它。
木棉花健脾祛湿、健胃防癌
中医认为,木棉花性凉,味甘、淡,归脾经、大肠经,有健脾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利胆祛黄、除困、止血、健胃等功效。
《广西中药志》谓其有“去湿毒,治恶疮”的功效,一般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解毒等。
现代研究则发现,木棉花所含的黄酮类、苯丙素类化合物和挥发性成分等,有抗菌消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防癌、利尿等药理作用。
说完它的功效,接下来讲讲它的吃法。
广州气候湿热,老广们喜欢用木棉花煲汤喝来祛湿气,比如木棉花扁豆煲猪骨汤、木棉花鸡骨草猪横脷汤、木棉花茵陈汤等等,都是他们的最爱,每年春夏都离不开。
其实,除了煲汤,木棉花还可以用来烹茶、煮粥、做沙拉等。
下面就推荐几个简单好做的木棉花食疗方——
三个木棉花药膳,祛湿开胃消春困
木棉花三花饮
材料:干木棉花15克,金银花10克,白菊花10克。
做法:将三种花洗净,加水煮沸,代茶饮。
功效:清热祛湿、清肝明目。
木棉花沙拉
材料:鲜木棉花三朵,砂糖25克,白醋、食盐少许。
做法:将木棉花洗净,放入开水中,加入砂糖、白醋、食盐,煮至花瓣熟透,浸透入味后捞出,控干水分,再切成片即可食用。还可以配上熟鸡蛋切片,淋点油醋汁一同食用。
功效:木棉花沙拉色香味俱全,有开胃消食之效,男女老少皆可食用,尤其适合春季脘腹胀满、食少倦怠者食用。
木棉花鸡蛋花瘦肉汤
材料:木棉花10克,鸡蛋花10克,瘦肉100克。
做法:瘦肉切块,焯水后加适量热开水,放入木棉花、鸡蛋花煮30分钟,汤成后加少许食盐调味。
功效:木棉花能健脾利湿、清热除困;鸡蛋花能清热利湿;瘦肉能补虚益气。诸药同用,有清热、利湿、消春困之效。
春季细雨纷纷,很多人或多或少会被湿气困扰,并出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等春困的症状,喝这碗汤便能帮助改善。当然,纵使木棉花再好,食用时也有禁忌。
食用木棉花前,这2点必知
1、木棉花性寒,不宜多食木棉花性偏寒凉,因此用它制作的膳食不宜多吃,每周最好不超过2次。尤其是孕妇、老年体弱者、虚寒体质者,更不宜多吃。
2、路边的木棉花,不要捡新鲜的木棉花有毒,不能直接食用,必须先煮熟煮透或晒干,再食用。
另外,路边的木棉花大多洒了农药,而且经常吸收汽车尾气等,受污染较重,吃了容易上吐下泻。因此,大家不要捡路边的木棉花食用,建议到正规药材店购买,更安全卫生。
https://xianzhe.cc/book/43199/1698116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