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处理好了我就会带过来的。”夏宇回答说。
白羽娇笑着说,“这样的大将军罐,放在店里,感觉都特别能招揽顾客。”
白高睿则是笑,“新顾客倒还好,老杨他们几个老家伙看了肯定会羡慕死。”
他们还是在做好记录之后,才看看还有什么其他好宝贝。
这些瓷器的真假,根本不用说,大开门的。就是来源,必须得编故事,故事讲得好,东西就更容易出手……
白高睿打小就浸淫在古玩行,光是听过各式各样的故事,就能够写几十部不重样的了。
夏宇随后拿出来的瓷器,仿佛瞬间就惊艳了时光。
这是一个没有底款的脱胎青花蝴蝶纹小盘,器形全美,青花发色纯正,格外清秀淡雅。
见多识广的白高睿马上就认了出来,“薄胎瓷!”
薄胎瓷又称“蛋壳瓷”,它还有一称呼——“脱胎瓷”。“脱胎”一词,在《陶录》中是这么说的:“脱胎器薄,起于永窑……说其制作的高难,是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瓷器的胎有厚薄之分,越薄的制作难度越高。脱胎瓷是形容瓷器的胎薄如蝉翼,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恍如脱掉胎骨一般。人云: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
说的就是这样瓷器的胎特别薄,此刻,白高睿上手这会,甚至都不用强光手电照射,只借助店里的灯光,就能看到薄如蛋壳的青花瓷小盘透光的现象。
他再伸手轻叩,那悦耳的磬石之声更让人如听天籁。
最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还是这件脱胎青花蝴蝶纹小盘的品相完美,他仔细查看,并没有任何一丝的痕迹。
这对于脱胎瓷器来说,简直算是奇迹,这样的瓷器,他拿在手里的时候,都担心稍微用大一点力气,就把它给捏坏了。
他特别清楚薄胎瓷的制作由来,根据清代人的记载,永乐年间薄胎瓷就已经开始生产,但薄胎瓷在明代的巅峰其实是成化时期。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也被拍卖到2.8亿的天价。
在制作薄胎瓷时,先像一般瓷器一样制作胎体,在塑胎阶段确定器型。随后修胎,从器物表面用刀不断刮除胎体,这是薄胎瓷关键的一步,称为利胎。《陶录》中说的“过手七十二”就是对利胎工序的描述。
胎体修得越薄,难度越高,关键时刻少一刀即厚,多一刀报废。
此时对匠人执刀之手的精度,要求极高,稍一喘息,功亏一篑。
完成这一步之后,再在胎面上施釉,作画。
因为胎薄,此时的画师的手也要格外小心,在保证作画精良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画笔的力度。
上世纪末在景德镇成化官窑遗址,出土了成千上万釉质如白玉胎薄如卵壳的瓷片,可见薄胎瓷的报废率之高。
“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是古人对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薄胎瓷的描述,风都能吹去,可见它的轻盈。
薄胎瓷的胎过于轻薄,特别容易损坏,所以能保存至今的薄胎瓷也可以说是硕果仅存。
而到清初的时候,脱胎技术不断发展创新,脱胎瓷色彩也逐渐丰富。粉彩是在康熙晚期开始烧制,至雍正、乾隆时期已臻完善,脱胎瓷再也不是色调简单的填白或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加珐琅等相继出现,底釉除了白釉,也出现黄釉。
从这件脱胎青花盘,就可以看出雍正时期的青花瓷的风格。
无论造型还是青花的纹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雍正青花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而且更加讲究。
白高睿鉴赏之后,小心翼翼的放到桌上,白羽娇也才小心的拿去观看。古玩行不光是瓷器,很多古玩包括珠宝玉石都“不过手”,前面一个人看了之后,先轻轻放置好,后面的人再那起来看。
防止责任不清,递给人家没接住到底谁的责任?这样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最重要的还是怕损坏这些易碎易裂的东西,赔钱事小,珍贵的文物打碎了可就再也没办法复原。
白羽娇其实也有上手过不少的脱胎瓷,白高睿搞到各类瓷器的标本就不少,这也是学瓷器鉴定的基本功。
但像这样雍正时候的脱胎青花瓷,还是超级完整的器物,她也是第一次上手。
上手之后也是爱不释手,越看越喜欢。
雍正时期的艺术审美没得说,跟喜欢“农家乐”风格的乾隆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尽管乾隆已经很努力的在搞文艺了。
而白高睿在品鉴完之后也下定论道,“这样的脱胎青花瓷市面上极其罕见,都可以作为雍正时期脱胎瓷的标准件了。”
https://xianzhe.cc/book/9989/246774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