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即将开发的滨海高科技园区,程颖,津门管理人员,以及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打眼一看,不下数百家公司。
国家管理部门对企业扶持有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入驻滨海高科技园区,二是和大秦科技公司在芯片领域有合作。
程颖兴致缺缺的打量着会场里的众生百态,真可谓投身科研他不在,争抢补贴他最快。
华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有很多软肋,时不时被西方盯着打几拳、踹几脚。
而这其中被打击时最疼的几处软肋中,芯片领域毫无疑问可以排到前几。
芯片,或者说集成电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现代社会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每一家公司的生产、经营,都与各种电子产品中的各类芯片牢牢绑定。
毫不夸张的说,哪个国家拥有最全、最高精尖的芯片产业链,它就能拥有绝对的权力。因为它可以通过断供、限制出口等方式,完全锁死芯片进口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空间。
正如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可以用智子锁死人类的基础科学一样。
直到2018年,华夏14.09万亿元的进口商品中,进口的芯片金额近2.06万亿元,约为全国进口商品总额的14.62%,高于石油进口的1.59万亿元。要知道,这还是在《瓦森纳协定》限制下的进口额。
如今国家重点扶持芯片领域的会议,却如同菜市场一样争吵不休。这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激动的拍了拍桌子,怒声说:“华夏芯片领域想要快速发展,不仅要加大研发投入,还要依靠内部人才的培养。拿到补贴而不去投入研发和人才培养,断送的将是华夏芯片领域的未来!你们的良心不会痛么?”
这个老人是会场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因为他的名字叫张如京。那个被后世称之为:中芯国际唯一有梦想的人。
1948年,在解放战争即将全面胜利之时,张如京出生在苏省京南市,还在襁褓之中的张如京之后随父母来到了台高官大后,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台省完成本科学业,随后赴美留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和电子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张如京与比他大18岁的台积电创始人张中谋走出了几乎完全一样的职业路径:同样是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同样从事集成电路制造工作,同样在德州仪器工作到了年逾半百,同样获得了很高的职位和薪酬。
唯一不同的是,张中谋是主动辞职出走德州仪器,而张如京则在德州仪器提前退休。不过后来这两个德州仪器前同事的人生轨迹,又再次重合:张中谋离开德州仪器后回到台省,在55岁的“高龄”时创立了台积电,将晶圆制造环节独立出来,创立了代工厂模式。
而张如京在退休后同样回到台省,在台积电建立整整十年且在行业内已颇具影响力之时,于接近50岁“高龄”时创立了“世大半导体”,并很快在晶圆代工领域将世大带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对台积电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面对这家仅仅成立三年就已经可以在太岁面前动土、抢走台积电订单的世大,张中谋决定要尽早采取一切手段拔走这根眼中钉。
但是张中谋并没有通过正常的商业竞争的方式,而是在2000年,以50亿美元的天价直接完成了对世大半导体的收购。
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后,张如京并未选择继续留在台积电工作。2000年正值华夏芯片产业发展的萌芽期,当时将半导体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刚刚颁布,于是,张如京做出了一个让整个台省震惊的决定:带着三百名工程师团队与技术,来到华夏了魔都,创建了“中芯国际”。
而得知中芯国际创立的消息后,为了避免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泄露到华夏,台省对张如京百般阻挠,向他几次开出巨额罚单,并要求其限期内务必回台。
张如京因此对台省当局心灰意冷,根本没鸟台湾当局的“通缉令”,甚至做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举动:要放弃“台省户籍”,并发布声明:
我是美国公民,但在台高官大,受教育,服兵役,对台省有深厚的感情。1990年自美返台至2000年,总共在台省参与和建造了四座晶圆厂。
2000年时在华夏建芯片代工厂,为两岸的半导体产业同样地尽力。台省管理部门的某些人士,对我们在华夏的发展一再打压和迫害,我深表不解与遗憾,已委托律师妥善处理此事,依合法、合情合理的管道据理力争。
我深信两岸的同胞本来就是同根而生,一脉相承,互助、合作和产业上的互补都是顺应自然的和双赢的,绝对不应该加以人为的设限。
后来,台积电不断起诉中芯国际侵犯知识产权,直到2009年,中芯国际通过巨额现金+股权赔偿的略带“屈辱”的方式,与台积电达成和解,根据台积电和解协议中的要求,张如京被迫辞职,中芯国际的十年张如京时代正式落下帷幕。
会议室中短暂的安静起来,程颖和津门管理部门的领导打了个招呼,起身说道:“大家争争吵吵也没什么意义,怎么拿到补贴诸位都很清楚,我发表大秦科技公司说几个要求:
一,有国外资本参与的公司,大秦科技公司不会与其合作,注定半途而废的合作没有开始的必要。
https://xianzhe.cc/book/69809/26698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