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学宫的争论,整整持续了两个月,从还没有放暑假开始,一直到秋季开学。
而这段时间墨家学宫却并没有放暑假,而是继续开展自己的教学,来学宫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主要都是平民子弟。
墨家是非常开明的学派,对于格物一道没有丝毫的藏私,全部拿出来公开教学,只要他们懂得都拿了出来了。
当然,因为听课的主要是农民子弟,毕竟大唐还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教的主要以农学为主。
这其间,黄伯玉这个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也在其中客串了一段时间的老师。当然,他更多的时间还是留在南山别院,陪着那些孩子们过暑假。毕竟孩子们放假了,也不能一直都待在孤儿院里边,黄伯玉把他们接了过来,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活动。
当然偶尔也会带过来一两个孩子回家和父母见一下面,基本上都是第二天回来的时候,就把先一天带过来的孩子带过去。
做家长的对这些事情自然是非常满意的,尤其是看到了孩子这大半年来的进步,更是觉得把孩子送到青冥世界学习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这样一来,黄伯玉到墨家学宫这边讲课,倒也是一件比较方便的事情。
为了能够让这些农家子弟学的更快更容易一点,墨家甚至还开展了实践教学。
比如曲辕犁,这东西其实早就发明出来了,但是在民间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没有得到普及。于是墨家把这东西又翻了出来,并且亲自进行了犁地的实验,并且和原有的犁进行了对比。
于是很简单的,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听课的人就把这东西学会了。
墨家的教学方式很快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跑到墨家学宫听课的人更多了,而大唐学宫那边的研讨会也真正成了专家级别的讨论,却没有多少观众,这多多少少也有点尴尬。
尽管那些各派的专家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然而没有了观众,自然就刷不到多少存在感。
刚开始还有各派在朝中的臣子以及代言人过来露个面,站个队什么的,但是到后来连这些人也都不过来了。他们也不是傻子也会察言观色,到墨家那边一看,摩肩叠背,人山人海。讲的人讲的声情并茂,听的人听得如醉如痴。
那些百姓们听完课之后,也会立刻回去实验。当他们发现按照墨家的方法将家里边的农具进行改造之后,的确对地里的农活有帮助,提高了劳动的效率,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到墨家学宫听课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而且墨家的讲课并没有完全按照课本一样系统的来讲,这样也不会产生昨天没听今天的跟不上的问题。
基本上都是一天讲一个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好,毕竟这些人也不一定每天都有时间来听课,对他们来说,夏天才是最忙碌的时候。
很多人都说秋收,就以为秋天才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在关中平原上,夏天其实才是在忙碌的季节,麦子已经收割打碾了,然后麦子地也要在这个夏天全部犁两遍,有的甚至还要犁三遍,只有这样才能为秋天种冬小麦做好准备。
谷子和糜子也是在夏末秋初开始收割的。
https://xianzhe.cc/book/6858/1805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