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晚上需要上交《英汉互译》的作业并拿到上周的成绩,老师会对上周的文章作详细的讲解,其中包括了许多英语中的俗语、外国人惯用的自嘲以及一些非母语者很难领会的冷笑话,这都是日常的英语课涉及不到的。
任课老师留给我们足够的自由度,除周三晚外,其余的时间不需要到课室。她也不会在群里连番催促,自己做好每周的任务,按时提交即可,颇有国外大学课程的味道。
这样的生活规律而又自在,最重要的是有兴趣作为驱动力。我想象中的大学原本该是这样。
“因为没有了时间和数量的压迫感,你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不过,一旦这变成了一场产能的竞赛,兴趣照样会沦为目标的奴隶,你就再也不会这样认为了。”我跟韦健豪谈起近况,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回答。
“你说话总是这么没劲!泼冷水!”我的理性并不否认他说的话,但心里却产生了一股莫名的难受。
说白一点,就是当任何一项知识变成任务,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会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兴趣就会索然无味。并不是说我所学的电学、力学、光学这些东西有多讨厌,只是因为它们是强制性的。人天生就会对被强制的东西产生逆反心理。
“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他的语气很平静。
“我同意,但我还是不愿意从你口中听到这样的话。”
“为什么我就不能说了?”他误解了我的意思。
“不是你不能说,是不喜欢你说这些。”我有点无理取闹。
“说这些有什么问题,不就是一个话题的正常讨论吗?”我越说他越糊涂。
“我不想跟你讨论不行吗?”我只想尽快结束这个话题,但越说越绕。
“行,你愿意跟谁讨论是你的自由,我无权干涉。”
跟韦健豪还是同学的时候,我几乎没有看到过他有强烈的情绪或者表情,永远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但跟我在一起之后,他好几次被我的任性气得冒烟,往日冷静的形象全无,我却在一旁偷笑。
“不是啊……我都说了不是不想跟你说话……”我被他磨怕了,只能一五一十地说,“我不希望我们的对话形式是讨论,我只是没有办法把你当成一个正常朋友来讨论某个话题。”
这话一出我就知道不妙,但已经没有办法收回。
左上角显示“对方正在输入”的状态,过了一会又变回了静态的备注。我不敢退出对话框,一直盯着屏幕。好几次闪烁之后,最底下终于弹出了一条新消息:
“不知道你什么意思。”
“没有其他意思,不要乱想,总是需要一点时间的。”我快速地回了一句话,但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一点时间”已经拖拉得够长了。
“好的。”
“我给你看我写的推文吧!”我给他发了好几个链接,试图转移话题。
“看了第一篇,写得挺好的,很有你的风格。”他的心情似乎好了些,“剩下的我晚点再看。”他总是那么严谨。
“哈哈哈,我是什么风格?”
“高三那些作文的风格,我还记得嘿嘿。”他这个语气词把我吓了一跳,但心里悬着的大石总算放下了。
“伤春悲秋是吧?”我总是喜欢这样自嘲。
“有点,也可以说是以小见大吧,看读的人怎么想了。”他头头是道地分析了起来,“你能发掘到别人看不到的点,产生的感受也更加细腻。”
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重重地击了一下我的脑袋。
“你几乎了解我的全部。”我在对话框敲下这句话,立马又删除,绝对不能再说出这样的话了。“不要在这装文学家行不行?”我又补上几个表情包,加重玩笑的语气。
我无意掀起你的伤疤,因为这同样等于掀起我的。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都能痊愈,总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https://xianzhe.cc/book/64837/2552364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