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虽然比起初云泽大了许多,天赐的事儿反而变得少了。
加上木皮的供应充足,他决定在空余之时,把改田之法写成书。
魏王王田改完之后,恐怕就要向全国推广了。到那个时候,怎么可能还靠他天赐一个人现场指挥呢?
所以确实有必要把自己所知,并且实践出来的方法,写成文了。
“天赐。”
有人在外面问门。
天赐一听嗓音,就知道是谁来了。
他从木皮上抬起头来,并没有起身,因为来人是‘熟人’了。
“田夫上卿呀,请进,请进。”
走进来的姬田夫是魏国专门管农业的上卿,这职位嘛,少说也有高官的样子。况且,姬田夫还是魏王的本家,算是王族血脉。
不对吧?人家这不是姓姬么,怎么搞成魏王一族的血脉啦?
哦,这时候的姓氏处于逐步发展和普及的阶段,像魏王这种王族大姓,构成和扩展都很复杂。魏,起于姬氏,又归于姬氏血统的赵氏门下。
所以,说魏王姓姬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魏王姓赵!
这个事情以天赐的朋友鞅来举例说明比较好办。
在存留的历史文件中,有说鞅出身于卫国的公孙氏,所以记载的名字为:公孙鞅。
又有说鞅出身贫寒,本没有姓,所以记载的姓名是:卫鞅。
这个卫鞅,大约就是卫国士子鞅的缩写。
对鞅的出身有很大的分歧,这是难免的事情。鞅在秦国功成名就之后,在秦国的正式文件里,他的姓名是:商鞅!尊称为:商君。
因为鞅的封地叫商地,故以此为姓。这是不是说明鞅原先无姓呢?
吵架开始!——大家尽情发挥吧。
鞅在秦国算是成了‘功’。如果他原来在卫国就有家小,而这些家人又没有跟随鞅到秦国去,一般就不会得到‘功荫’,就是说不能享受鞅成功带来的好处。
但这支身处卫国的家人还是会被当地官府——是哪个国家居然无所谓,给予立姓的待遇,鞅的这支家人以后就正式姓卫了。
鞅在秦国的家人,一般是姓商,因为封地是君上赐予,这个‘商’姓带着君赐的意思,当然是很贵重的。
但这群鞅在秦国的家人,还会有一些区别。比如有野史说鞅是娶了秦国公主的,那就可能导致鞅在秦国的后代有不同的姓。
公主给鞅生的后代会姓商。
其他女子给鞅生的后代多半姓公孙。
于是,一个是否有姓没有都说不清的鞅,居然可能有三个姓的后代。而这些不同姓的后代,都是同一个血统。
所以,姬田夫是魏王家的血统,实在没有啥子值得惊异的地方。
刚开始的时候,听到派来协助工作的是个王族,还是个上卿,天赐的‘乌鸦心’又忍不住的动起来。
玄德老头是专门派来管‘钱’的。这个到是很好理解。府库里的青金像水一样流出去,魏王的心怎么也会像猫猫抓着一样,派个信得过的人来盯着,于情于理都应该。
可这个姬田夫上卿是来管人管事的。
“王族血统”四个字,立刻让天赐的‘乌鸦眼’前一片懵懵的黑!这四个字在他心里差不多就等于‘不学无术’,可是这人又有权管人管事,那一定会经常性的发表‘指导意见’,不然怎么能显示手里的权力,怎么显示身份高贵呢?
好在有一点还算安心,天赐手里拿着魏王下达的王命。
这起码可以让天赐实在不能忍受的时候让上卿大人闭嘴。而且,无论上卿大人如何发表高见,都不能做出‘决定’。
改田工程的所有决定,都只能由天赐做出。
结果呢,改田工程才进行一天,天赐对于姬田夫的看法就彻底改变了。
这位王家亲戚不仅忠实的执行着天赐所有命令,还按照天赐发布的施工方法,亲自到田地里去做一遍。没有弄懂的地方,会谦恭的向天赐请教,然后再回地里实干。
直到完全掌握这一项技术。
在泥水里挥汗如雨的姬田夫,除了身上的衣着跟周围的劳工不同,实在看不出这是一个有王族血统的魏国上卿。
既勤奋好学又亲手下地干活的姬田夫立刻就获得了天赐的好感,特别是好学这一点,更是激起了天赐好为人师的特性。
很快,虽然实际身份和地位相差巨大,两人却成了好得不能再好的忘年之交。那种亲密的火花不时啪啪的闪着,简直是亮瞎人眼。
两人这忘年之交的实质嘛,天赐是把姬田夫当着了值得尊重的朋友,而姬田夫却是把天赐当着了无所不通的师。
“天赐又在作工程图呀?”
“不是,在著文哩。”
“啊!著文,这可是无量的功德啊——”
“看上卿说得,天赐只是想把改田的技术细细写下来。”
“改田之法?”
“嗯,还有耕种,灌溉,田间管理,肥料和养殖等等。”
“那不是一本农技全书?”
“算不上吧,我只是想方便今后改造更多的田。我的这些改田和耕种技术总是要推广到大魏所有地方的,总不能由我一个人一处一处的去做吧?”
“请受田夫一礼。”
田夫说着正冠整衣,给天赐行了一个很正式的礼。
“上卿这是干什么,这会让天赐无法安坐的——”
“著此书,是立言至道!天赐当受田夫此礼,也受得起任何礼。”
哦,原来姬田夫把天赐写书的行为立刻连上了古人衡量‘高士’的标准,这个标准叫‘三立’,立德,立言,立功,得其一就叫‘至道’。
“你真是哟。。。天赐这书都还没写几章呢——”
https://xianzhe.cc/book/63137/2392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