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日,豫州沛国,北风凛冽,寒意萧杀,一处再寻常不过的田埂上,张小山转了转留念的双眼,将视线从自家地边那些青青的麦苗上挪开,继而紧了紧腰带,手还下意识的伸入衣襟摸摸。那里是自家仅余的口粮,如今被制成了十多斤炒面。确定仅剩的这点粮食都在,张小山这才返回路边抱起一岁的女儿二妞,背着两岁的儿子大宝,拖着恋恋不舍的媳妇儿,随着十多户乡邻,一道离开了这个处处愁云惨雾的小丘村。
小丘村顾名思义处于丘陵地带,村中主要是些靠天吃饭的低产旱田,碰到天灾人祸,连想卖地过活都没人要。偏生天杀的东海王金秋与天杀的刘桥在沛国萧县鏖战,兵过如匪,本就不多的收成连抢带毁,哪能剩下多少,勒紧腰带将冬小麦种洒下了地,却是再也熬不过这个年关了。
想要挨过这个冬天,能够选择的只有逃荒。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外出逃荒,三年前他们就经历过一次,那次是天杀的长沙王攻打天杀的齐王,左右豫州的中原大地总难消停。在那次逃荒的途中,张小山年迈的父母没能挺过,最终饿死在道上。
根据村人进十年的逃荒经验,逃荒的第一方向就是东南鱼米之乡,别地似乎比自家这边还穷。天幸就在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东海王的大军终于击溃了刘桥军,东面的军事封锁听说前天终于撤了。张小山伙同一行其他人决定尽早出发,不等那些磨磨蹭蹭还要在家过完年的村民。天可怜见,喝凉水过年,还过个啥?
张小山这批是村中最早出发的,根据经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没准还能寻个活计,轻松撑过这个冬天呢。可惜,不到半天时间,走上县城官道的张小山等人便失去了任何幻想,因为一路的逃荒者实在太多,远远超过记忆中三年前的规模。远远近近,成群,孩啼妇泣,视野中数不清的逃荒百姓,唯一缺少的却是那奢望中的赈济米粥。
大军过后,流民潮,难民潮,逃荒潮,的确是永恒的主题!终于,走到了郡城相城,城门附近看到了一些招丁的大户豪强,但令人愤怒的是,对方开出的条件云山雾罩,归结一句,白做一辈子奴仆,分明趁火打劫嘛!
张小山自家有四五十亩旱田,碰上好年景尚能混个半饱,自然不愿平白卖身,不过同行也有几户本就穷困的,加之有多名妇幼不便远行,索性报名投奔大户门下,怎奈别个还挑三拣四,最后只得赵大福等两家得以卖身为奴,脱离了这行队伍。
这时,不知从谁口中传来了一条流言,说是东海龙王怜悯百姓饥饿,驱赶大量鱼虾涌往东海边,且那里不似内陆湖泊一般,各属豪族不得擅捕,正是逃荒者求活之地。这个流言很少有人相信,若真的如此,大晋哪里还有饥荒呢?不过反正没定去处,不少人包括张小山一行,便抱着那飘渺的希望东行了。
“嗨!哥几个,看你们腰粗体阔,却混成这样,何苦来哉?不如跟着我们当家的混,吃香喝辣的不说,还保证老婆孩子热炕头!”饥荒时节怪事多,郡城东面三十里的一个路口,张小山等人居然遇上了拦路招丁的匪帮,说话的是一个腰间斜插铁斧的黑脸壮汉,嘴里说得热情,可一双贼眼却不断在几名颇有姿色的女眷身上来回游移。
“啪!”大巴掌扇在这货的后脑勺,一名头目模样的人训斥道“李老四,管好你那双贼眼,别把人都吓走了!事情做不好,小心当家的将你下面的累赘给割了!”
那李老四显然是个老油条,摸摸脑袋也不难堪,嬉皮笑脸道“头,哪能呢?俺这不正卖力吆喝嘛!”
“各位乡亲父老,我等来自淮运盟,也即当年的斧头帮,奉大当家之命在此招募帮众,各位只要加入我淮运盟,包管一家老小饿不着!入盟之后,会把式的拿刀拿枪,胆小的干些体力活,老娘们做些针线食厨什么的…”那头目不与李老四啰嗦,转而向张小山等人和善的邀请道。
当然,那头目的左手上,还托着几张杂粮饼。说实在的,头目脸上那道刀疤,令他的笑脸比李老四那张看来还要寒碜,可就是这样“寒碜”的门面,却凭着那点饼子,硬是在其身后空地上,聚集了数百入伙的难民。
斧头帮!?邻郡彭城的,有时也会到沛国打秋风,张小山他们倒也有人听说过,本一帮伐木的穷混混,近来发达了,但终归是个半民半匪的货色,弄不好哪天就被官府给咔嚓了,正经人家谁愿意跟着他们呀?于是,张小山等人艰难的从饼上挪开目光,抱起直流口水的孩童,赔笑着边摇头边退离。
不过,钱二禄和另一名在家做主的愣头汉子,终是没抗住头目的蛊惑以及饼子的诱引,一狠心便带着全家入了伙,嘴里还不忘自我劝慰“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终归一个死字,不如爽它个饱死鬼…”
没出郡境便少了四户人家,张小山等人戚戚然继续东行。一路上,难民不减反增,他们一行混在人潮中,或是沿路乞讨,或是打猎捉鱼,或啃草根树皮,磕磕绊绊,饥餐露宿,一步步挪往传说中龙王施恩的东海之滨
乞活西晋末 p
p乞活西晋末 62568dexhtlp
https://xianzhe.cc/book/61891/2247821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