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的丝绸下面,手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羽绒分布不是非常均匀。
虽然绣娘已经尽量努力分配,可没有经过高温熨烫,终究无法做到跟机器一样。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科技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过,瑕不掩瑜,能够保暖就行。
不必苛求!
可以想象,这玩意一出来,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不仅仅体现在民生上,在军事上也是有重大意义。
千百年来,如何抵御严寒,战胜严寒,一直是困扰华夏民族的大问题。
当然,异族也一样。
不过,异族的生死不在张世泽的考虑范围内。
自秦汉以降,周边的异族就觊觎中原的富裕入侵中原,渐渐变成华夏民族的心腹大患。
然而历代中原王朝在国家强盛的时候,纵使在军事上可以打得他们远遁千里,却始终无法把它们亡族灭种,永绝后患。
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汉人无法在草原生存扎根,无法抵御那恶劣的天气。
北方边寨,苦寒之地,绝非说说而已。
一直以来,只要越过长城,天气就越来越冷,温度都是零下几十度,如何生存?
这是一个大问题。
直到在宋朝,棉花传入中国。
之后到了大明,太祖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让棉花开始渐渐推广起来。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所以,棉花在大明才普遍种植。
只是,棉花虽然是极佳的御寒物资,可是和羽绒相比,却又低了一个档次。
至少在重量方面是如此。
张世泽手里的羽绒服约重三斤左右,而张健身上臃肿的棉袍目测应有八九斤重。
轻重代表着轻松的问题。
也就是说,穿羽绒服远比穿棉袍更加矫捷灵敏步履轻便。
如果在战场上,这意味着活下来的机会更大,战斗力也更强。
这还只是衣服上,如果换成羽绒被和棉被相比呢?
张世泽觉得二者至少相差有十斤。
这意味着什么?
别人不知道,张世泽却知道。
他来大明的目的不是把建奴打出去,而是打过去。
如果他率十万大明虎贲北伐建奴,单是被服一项就将减少百万斤的后勤压力。
这是什么概念?
意义重大呐!
战争,后勤是一项很重要的选项。
拿着轻便的羽绒服,张世泽只是随便想想,都觉得激动不已。
https://xianzhe.cc/book/60354/2053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