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仙者小说网 > 我是宋哲宗 > 第三十五章 儒学

第三十五章 儒学

于此同时,赵煦正坐在皇城司偏殿的案前沉思。原本赵煦正带着童贯几人在皇城司校场训练,见刘猛带人押着一帮犯人急匆匆的回偏殿,心知必然有事发生便随着刘猛进了偏殿。

赵煦正跟刘猛打听消息的时候,就见一亲事官突然急匆匆跑到刘猛身边在刘猛耳边轻声说了什么,刘猛脸色顿时异常严肃。而后,刘猛跟赵煦说了一句“国子监士子因受人古惑游行抗议市易法”便匆匆向文德殿赶去。

时刻关注着朝野动静的赵煦此刻并没有为局势太过担忧。看刘猛等人的动作便知道此次事件处理迅速。唯一需要担心的只是随着影响扩散,必然对变法乃至朝廷的威望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些许影响还动摇不了大宋根基。

让赵煦沉思的是如何从根本上对士子学子的思想产生影响!

以赵煦后世的眼光来看,历史上儒学思想演变分为这么几个环节: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孔子创建了儒家,但儒家的学问却不是由孔子而起,他们研究的是先秦各类典籍。孔子自谓述而不作,通过从先秦各类优秀书籍里寻找真理,阐述科学学术观点。之所以不愿意著书立作,因为难免会衍生各种观点不同的解读,被后人误解。比如论语,是孔子众弟子对孔子平时授业讲课、发蒙解惑汇集而成,并非孔子自己所著。

到了汉代,儒家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增加了很多原不曾有的观点,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班彪的“王命论”、马融归纳的“三纲五常”,还有盛行的谶纬之术等等,这些被统称为今经文,而原来的儒家学说被称为古经文。

两汉四百年,今、古经文之争十分激烈,甚至是你死我活,比如王允为何会杀名满天下的蔡邕?只是因为蔡邕为董卓叹息了一声吗?当然不是,根本的原因,在于王允研习的是今经文,而蔡邕是古经文代表之一。

有汉一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成为社会思想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也自此登上正统思想宝座。

但也正是汉代王命、神命等今经文观点,让儒学走上一条不完整的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儒学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意识形态指导,却没能从理论上解决普通百姓普遍关心的生死寿夭问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鲜有提及。这种不完整,使儒学显得高高在上,与黎民百姓无缘,为之后佛教、道教的兴盛发展留下广阔空间。

魏晋时期,儒家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问题,如何宴、夏侯玄等人,从思想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他们经常开展辩论,并逐步成为一种时尚,还有了专用名词;清谈。

翻看魏晋时期文献记载,这种清谈比比皆是。但因为朝廷势弱,政局紊乱,对儒家支持力度不够,不同时期,不同统治者,对儒、佛、道三派的观点各不相同,谈来谈去,玄之又玄,神之又神,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走上消极避世之路。

特别是西晋时,王衍等大臣不事实务,一味清谈,最终误己误国,导致神州陆沉。之后五胡乱华,前秦苻坚派十万大军西迎鸠摩罗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学兴起,儒学则进入发展低谷。

隋朝有个大儒叫王通,此人《隋书》无传,却影响很大。他是《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祖父,也是隋朝首次开科取士评定的十秀才之一。

王通对儒学进行了深刻反思,强烈反对两汉的天命论,也反对魏晋时期读书人的消极避世,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还提出“三教可一”的观点,认为儒、道、释三派不该玩命搏杀,应该相互学习融合。此外,王通还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这句话一千多年后,被明代大儒王阳明提炼为四个字:知行合一。但王通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位三十三岁就英年早逝的天才,犹如昙花一现,留下了美丽瞬间,却没能带来蝴蝶效应。

https://xianzhe.cc/book/59519/19734857.html

本站地址:xianzhe.cc
最新小说: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兰芳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