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别在这儿帮倒忙,洗手,进屋看书去!”
说话的女孩15、6岁模样,叫王琳。
王琳跟她的妹妹王丹一样,有着一个普通到毫不出彩的名字,是芸芸众生中,最不起眼的一员。
妹妹王丹今年6岁,梳着两个很好打理的短羊角辫,手里拿着个透明的调料盒子回道:
“我不是帮倒忙!
我知道这种能摔响的叫响料,透明的比杂色的贵!”
说着又从塑料瓶堆中捡出一个洗衣液瓶子道:
“我还知道这种不能跟饮料瓶子放一起,要跟那些点燃不冒黑烟的放一堆!”
王琳听了这话,不知道是欣慰还是心酸,
6岁的小丫头,不是应该玩腻了父母给的益智玩具,吵着要玩手机的年龄吗?
可自己的妹妹却跟自己一样,坐在收来的废品板凳上,把两只脏兮兮的小鞋伸进塑料废品堆里,
跟着自己,把塑料废品的分类搞得明明白白……
姐妹俩所在小院中,堆满了几小堆不同的塑料废品,几乎只有中间的过道。
你要是觉得这里是个废品收购站,那就错了。
因为正规的废品收购站不只有塑料废品,而且面积也更大,那样才能容纳各种不同类别的废品堆,
规模大,量大,利润也就多。
姐妹两个属于散户,租来的小院中,只堆了几种塑料废品。
住在有院的平房中,是因为这里是农村吗?
也不是,
只有城市周边,才能接纳城市中每天产生的巨量废品,
而姐妹两个的小院位于卢市市郊的某处城乡结合部。
本来姐妹两个生活在农村,结果父亲出去打工,再也没回来。
母亲看着生活只有负担,没有指望,在某一天也离了家。
就剩两个孩子和爷爷奶奶。
然后是四人相依为命,相亲相爱?
还不是……
父亲打工间歇,还回来又生了一个,就是因为一家子,尤其老人,都想要男孩……
这下好了,在他们眼中,剩下两个赔钱货,就想着让大的早早去镇上的发廊打工挣钱,
先挣上两年钱,再找个给彩礼多的人家嫁了。
剩下一个小的今后也是这条路……
镇上又不像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人们对美容美发有更多需求,
她们那个偏僻的小镇,大部分人进发廊,就是纯粹的花几元钱理个发而已,纯刚需。
所以,发廊想赚钱,主要靠副业……
最后有的发廊进去说要理发,人家可能直接告诉你理发师不在,
因为人家已经不愿意接费力费时又不赚钱的活了……
这种店,只是名字还叫发廊而已……
当然,这种店吸引了不少村里姑娘去,
不是她们不好,
而是她们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并没有给她们塑造出“这是多么不可接受的”三观……
王琳的爷爷奶奶甚至给王琳联系了邻居家一个所谓的姐姐,说可以带她入行……
王琳能有这样的爷爷奶奶和父母,可见她的家庭距离诗书传家甚至耕读传家远隔十万八千里。
因为距离读书改变命运有些远,所以她也没读过多少书,
可她就是觉得那所谓镇上的发廊工作是不好的。
于是,15岁的王琳就选择逃离那个没有什么“家的味道”的地方,还带上了自己的妹妹。
https://xianzhe.cc/book/59376/1961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