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好比历史上的某些朝中大臣,明明知道投靠宦官、太监,会声名狼藉,会在士林界成为士林们厌恶的对象,但依旧会有很多大臣去选择投靠宦官、太监,以谋取更上一层楼。
陈奇瑜官复兵部右侍郎,堂堂兵部第三把交椅,正三品的朝中大员,放在崇祯年间,兵部侍郎下地方即可为督师。
不管他陈奇瑜名声如何,最起码表面上的尊严还是要给的,他陈奇瑜只要官位还在,也再也不用担心那个樵夫卖完柴之后,故意绕道,假装经过他府上,就为朝他家院子吐口水了。
陈奇瑜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能报郑恩再造之恩最好,不能报,那怕像侯询一样做个充数的“橡皮图章”,都是可以的。
郑恩不知道陈奇瑜心中所想,不过不要紧,日久见人心,早晚会知道的,只要他陈奇瑜没有恶意。
不过现在看来,陈奇瑜明明知道会被讽刺,还要挺身为自己提议,说明还是记得自己的恩情的,这就是好事!
郑恩表现的很是尊重陈奇瑜这位老臣:
“陈侍郎,我师父就是这直脾气,您别见怪。”
陈奇瑜直摇头,李邦华都是好的了,他哪敢见怪,倒是郑恩这般礼待,让他心中更加感激。
只听郑恩又道:
“陈侍郎所言不假,诸位稍安勿躁!”
后面一句是跟李邦华说的,郑恩正色的继续道:
“正如陈侍郎所言,单从清虏每次应对我们大明边军,都是倾巢而出,表面上看起来很是生猛。
可实际也体现出来清虏外强中干的一面,只是清虏的强势因为一次次的大胜,而掩盖住了本就不明显的‘中干’部分。
清虏为何每次都倾巢而出?
因为他输不起,或者说阶段性的失败可以,但战役最后的胜利必须是他们。
因为,一旦最后的胜利者是我们大明,哪怕只有一次战役的最后胜利,清虏国力都要直接降低一半!”
“嘶~”
指挥舱全是倒吸凉气的声音,如果这话是陈奇瑜说的,早就有人出来喷了,但郑恩说的,在场除了李邦华,还真没有人敢。
而李邦华知道自己的学生不会无故放矢,所以更想听听郑恩的下文,毕竟他对军事的了解也是有限。
“可惜,自毛文龙大帅被斩、最后的戚家军又被放弃在大凌河以来,大明对清虏阶段性的胜利虽少,但也有。
可惜,一次战役最后的胜利都没有,眼睁睁的看着清虏一次次的入关,之后满载而归却无可奈何,最后让清虏发展壮大。”
“那是因为我们大明的敌人不止是清虏。”
李邦华说话了,看那样子更多的是为大明而无力辩解,而不是为了反驳郑恩。
https://xianzhe.cc/book/59293/1952800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