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孟菲斯辞掉了那几个占了成本大头的厨师,现在请的都是能吃苦的回城知青,那个炒浇头的厨师以前就是单位食堂的师傅,他们心态很好,工资只要比南州高就很满足了。他们回城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来桑海了,正是念书的时候,开销比较大大,而他们在南州已经下岗或者内退,拿的最低工资只有一两百元,能在这里赚一点贴补给家里完全是心满意足。
当然,这些内情都是几天之后蒲素才知道的。在知道之后,他和孙莉简单商量了一下,然后在一个下午找到孟菲斯去,趁着店里不是那么忙了,提出要给丈母娘搞搞大。
蒲素的意思是既然丈母娘有这个心,那么索性再开一个大的,店里就专门找回城知青来上班。打出个招牌可以叫“老三届”,原本这个消费档次就是低档消费,应该能吸引不少知青过来。
店面他可以让郭娟找中介去物色,店面大一点的,能够靠边停车的。丈母娘原本的思路很不错,晚上吸引夜班出租车司机来吃宵夜,顺便洗个车,又是一个经营项目。
蒲素这么一提丈母娘自然开心,起先还是有些顾虑怕是店大了,自己做不好。蒲素知道她未必心里真就是这么想,自己这个丈母娘心气也是不一般。果然,没鼓励几句就爽快的答应了。面色潮红,很是激动的攥着拳头,准备好好大干一场。
蒲素特地说了味道要和这里一样,以后分店炒浇头的师傅配方和火候都要和这里一样,不需要再好也绝不能差,就维持现在的水准就很好,只是千万不能偷工减料。毕竟就是这个消费水平,蒲素感觉以他吃的体会来看,是相当满意,可以说是物超所值了。
丈母娘一听不要偷工减料立刻激动了,拍着胸口说自己做着有良心的事情。她考察了好多家同业了,完全可以摸着心口说她这里的浇头分量比人家要多出不少。
后来中介按照要求在老城区南市区找了个三百平的店面,市口不好,在往里就是个菜市场。但是门口附近到处都能停车。而且天好的时候,门口也可以摆不少小桌子。
没两年,这个面馆就上了晚报,就是以回城知青自强不息、互帮互助、自主创业这个主题来报道的。丈母娘的照片就登在报纸上,烫着女领导的那种短发卷头,对着镜头皱着眉做思考装。之后还去区里开了几次会,荣誉和奖状拿了不少。
其实赚钱自己丈母娘没赚到多少,最大的成就是解决了一批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这批人年级正是尴尬的时候,不老不小,很难找工作,桑海本身也是受改制冲击很大的地区,本地人都很难再就业。不得不说,这些人真的是为了生存吃了很多苦。其中种种不容易,蒲素亲眼看到和听到的就有不少。
再后来市里和区里牵头,搞了个菜篮子工程,让丈母娘增加解决回城知青和下岗工人就业力度。然后就搞净菜,让下岗工人半夜把进来的山东蔬菜清洗择菜,然后包装好。又在老城厢开了个菜篮子饭馆,也没啥特色,最着名的就是价廉物美,排挡价格享受饭店环境和服务,也是二十四小时营业,三班倒,不得不说生意火爆的不行。
蒲素和孙莉半夜去过,一点多到都没位置,而晚上饭点去的话,需要等位几个小时,这么说是一点不夸张。毕竟喜欢价廉物美的老百姓居多,大家还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人居多。哪怕时代进步到现在,真正一直可以火爆的餐饮地点,大多有个统一的特点,就是价廉物美。比如“外婆家”这样的饭店,味道真的有多好吗环境就真的好成那样了吗其实都不是,关键是味道和环境在菜品和价格面前一对比,马上就可以让顾客觉萌发出超值的感觉。有的菜价格比路边摊还要便宜,坐在这样的店里享受着服务吹着空调,大家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蒲素成功让丈母娘在桑海转型成了女强人,这和她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系。换了老蒲和梅芳,蒲素自己的爹妈,无论如何是做不来这种事的。孙莉的妈妈要强了一辈子都没有用武之地,没想到都快老了,在桑海又发挥出了余热。
后来事情实在太多做不动,退下来了之后,还一直组织老知青回当年插队的地方搞帮扶,不光捐款捐物,还帮那边的茶场卖茶叶,后来又搞了个茶叶品牌,包了两个山头的茶园种茶叶,使用期限五十年。而且从当地招了不少年轻人在桑海的店里工作,也算是没少做好事。
https://xianzhe.cc/book/58735/1902745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