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素也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
值得一提的是,被蛇咬,手腕还没好,他在一个中午又偷偷爬墙进去,把那天留在草丛里的书包捡回来了。
那里面有他的全部装备。备用电筒灯泡,备用电池,装蟋蟀的竹筒,网罩,还有扒拉蟋蟀洞的一条狭长的铜钩,还有一杯折扇,和一个塑料碗。
折扇这东西抓蟋蟀有用,晚上蟋蟀一跳出去,手电筒照不到就很难发现。扇子一扇,蟋蟀感到风就又会跳出来,这样就会暴露。
小碗也有用,有的地形不利,实在弄不出来就用水攻。
抓蟋蟀的人,有时候可以说是夏末初秋时的一大公害。蒲素自己就曾犹豫了半天,被一栋公房底楼院子里的蛐蛐叫声所吸引。
怎么听怎么觉得那条蟋蟀,抓出来一定是大将军。
底楼院子是铁栏杆,隔着栏杆手电筒照进去,院子里有一堆砖头。后来鼓起勇气翻了院子进去,发现那个叫声果然是从砖头缝里发出来的。
没办法,来都来了,于是他就勤劳的开始搬砖。虽说小心轻放,但是手电筒在外晃悠,而且还有动静,夏天,里面人睡的不死。
“谁啊!”
里面传出一声喝问。
“抓蛐蛐的,你们睡你们的。”
蒲素闷着喉咙回道。
过了一会他听到里屋传出丁零当啷系皮带穿裤子的声音。他是继续搬砖,虽然有点怕,但也不是太害怕。他还是个孩子啊,抓个蛐蛐怎么了?
结果里面住的人也是忌惮他,一直没敢出来,等他从容搬到最后一层砖,才看到是一个小蛐蛐,连抓的兴趣都没,翻墙就出去了。
这种事情很多。还有一次蒲素在一个土墙边上听声音抓蛐蛐,一抬头,撞到个东西,一看是个竹篮子。伸手一摸,两只肥大的卤鹅,那个地方是个白天卖卤菜的摊子,夏天没卖掉,吊在篮子里。
蒲素没你拿回家,敲蒋俊房间玻璃,把他弄醒,爬进去两人怎么吃都吃不完一只。
“要是有啤酒就好了!”
蒋俊说道。
蒲素身上有零钱,可当时社会上半夜什么都买不到。
原本撬挖蟋蟀洞的工具他用老蒲从厂里拿回家的螺丝刀,但是后来大孩子告诉他不能再带这个出去了。
有几个大孩子半夜被联防队拦住,从书包里搜出螺丝刀就怀疑他们盗窃。事实上蒲素相信,一定有人打着这个名义去盗窃,比如他就用这个名义翻到人家院子里了。
后来那样的事他再也没敢干过。
好在纺织厂,什么稀奇古怪的工具都有,他现在带的扁扁长长的铜钩好像就是车间某一道工序的工具,要多少有多少。
像他们生活区的孩子,经济民警都认识他们,进入厂区还是很容易的。而且厂区里的车间布局都熟悉,哪个车间都有熟悉的阿姨叔叔,不是邻居就是同学的父母。
小时候用木板做推车,就是三个滚轴,前面一个掌握方向,后面里面架着木板坐人的那种。蒲素不知道做了多少,去车间拿滚轴,都是黄油封好,崭新的。什么尺寸都有。木板,厂里更多。
所以他们空着手进去,出来的时候就一人推着一辆车出来了……
蒲素对蟋蟀是发自内心的真爱,而且他真的有天赋。从小到大他说好的蟋蟀一般都是常胜将军。而且一直有人说他手气好,总能抓到厉害的蟋蟀。
小时候,他哪里懂得系统的培养蟋蟀?有的晚秋虫,被他抓来就开斗,很好的品种和品相一败他就不要了。其实有的虫只是没发育,还没到时候。
比如泰森,他再猛,6岁的时候也打不过一个12岁的废柴。
开始他只是在家里养着,后来有大孩子告诉他可以去花鸟市场换蟋蟀盆。于是第二天,蒲素就故意穿着一身捉蟋蟀的衣服坐上车去花鸟市场,书包里带着竹筒。
到了一个老头开的蟋蟀用具店,他问人家蟋蟀收不收,刚逮回来的。
“只换盆!”
老头也狡猾,那种紫砂新盆,当时好的卖一元。他进货价就不知道是多少了。
蒲素假装考虑一会,说。:“行吧!”
老头于是就挑选他的蛐蛐。放到垫了纸的饭盒里,盖上大网罩,上上下下的看着。
“您怎么不打一草?肯定开牙!”
蒲素心虚地说道。在家都试过,这些虫一打蛐蛐草还是都开牙的。
“小朋友,以后这个时候的虫别打草,还嫩,伤牙!”
老头还不错的,教了蒲素一些常识。
每条蛐蛐最后少的换了一个盆,多的换了三个,用一个塑料长网兜拎着,蒲素屁颠颠的回去了。
后来蒲素没少去,后来家里多了几十个蛐蛐盆,没花一分钱。
老蒲知道了,也没骂他。大概觉得他要是知道,大概也会这么干。毕竟不是伤天害理的事情,而老头原本也是在糊弄小孩。
只不过自家儿子比他还聪明点。
蟋蟀这方面,蒲素的启蒙老师就是老蒲。但老蒲本身就是野路子,一点师承来路都没有。所知的非常有限,所以只能算是个引路人,培养了蒲素的兴趣。
他所知道的那些,很快就被蒲素掌握,甚至很多东西蒲素无师自通比他要厉害了不少。所以,在其他方面老蒲有优越感,在蛐蛐上,他知道儿子比他强。
自从当兵,蒲素几乎都忘记蟋蟀这一茬。这次被老蒲一勾,到文庙一看,立刻就美了。他在一个山东妇女摆的卖蟋蟀的摊子前,看了一会,挑了一条小虫,花了五元。
摊子上写着粉笔字,“10元三条,一条五元”,他宁愿花了五元也只挑了一条。老蒲买了几个罐子,都暂时不能用的。
https://xianzhe.cc/book/58735/1902734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