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仙者小说网 > 红楼之士子贾兰 > 第十四章:考题初探

第十四章:考题初探

因此,八股文这样的文章不可能会带来思想上的创新,因为创作者不可能在这样的文章里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好像演戏一样,要讲的话必须符合那个角色,这些话不过都是戏中人物的话,而不是自己的话。

第二类考题,其答题的文章格式采用试帖诗的体裁。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的乡乡试、会试都要加试五言八韵的试帖诗。

帖是指帖经,即用默写填空的办法来考查儒家经义,它和诗是两种不同的考试,将两者联系起来是因为有一种做法叫赎帖诗。当时一些有才气的举子因为无法通过默写经义的考查而被黜落,有的考官便允许他们以诗代替,相当于是一种救赎,于是这种诗被称为赎帖诗。

试帖诗确切的名字应该是试律诗,而试律诗起源于唐代。有时称省试诗,是因为唐代科举考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有时又称都堂诗,是因为礼部考试场所在尚书省总办公地的都堂。

唐代诗题不一定有出处,考官可以按自己的意图出题,考生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允许提问,称为上请。直到宋朝,才必须在经史中出题,禁止考生上请,后来又将命题的范围扩大到古人的诗句。

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命题,必有出处,或用经、史、子、集,或用前人诗句,考生做诗的时候,必须了解诗题的出处,写出的诗篇,才不致违背题意题情。

太祖皇帝时的某科会试,以颜延之诗“天临海镜”句为题,原诗的意思是“人君在上,如天之临,如海之镜”,许多人却误认为月光,只有十六人知道题目的出处,结果这十六人全部极其幸运地被录取了。

试帖诗不同于律赋,试帖诗也叫赋得体,因为题目前面常冠以“赋得”二字。例如,赋得湘灵鼓瑟得“灵”字,即是用“灵”字所属之韵作诗。限用之韵,称为官韵,官韵只限一韵。

唐代试律,一般为六韵,四韵、八韵的都很少。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童生试用五言六韵,乡、会试用的则是五言八韵,而岁考、科考、复试、朝考也均是用五言八韵。

六韵就是十二句,八韵则是十六句。因此,试帖诗又叫五言八韵诗,也是一种形式古板、要求严格、不能随意抒发情感而只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题。

试帖诗都是五言的,首尾各两句可以不用对偶,其余各联必须对偶,限定以某字为韵。试帖诗的结构和作法,大致和八股文相同。例如十六句的五言八韵试帖诗,其首联名破题,次联名承题,三联如起股,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结联如束股。

首联和次联,必须将题目字眼全部点出,如果题字太多,不能全部点出,则将紧要字眼点明,务使题义了然。三联领起,四、五、六、七联或实作正面,或阐发题意,或用开合,或从题外推开,或在本题映切。结联或勒住本题,或放开一步,本题未点之字,也可在此联补点。全章之法,由浅入深,由虚及实,有纵有擒,有宾有主,相题立局,不可凌乱。

试帖诗结联往往用颂扬语。颂扬语必须抬写,或单抬、或双抬,都有明确规定。颂扬必须从本题出发,不可与题目毫无关系。同时,作为一首律诗,它也象其他律诗一样讲求对仗、用典,不得失粘、出韵等等,在这些方面,它和八股文又有所不同。

试帖诗多应制之作,必须庄重典雅,切忌纤佻浮艳。美人、红粉、风流、狐鬼、骷髅、破败、斩杀、死亡等不庄不吉的字样,更是使用不得。条例之严,避忌之多,是其他诗歌所没有的。

这样的诗篇也和八股文一样,形式呆板,内容空洞,缺乏生气,没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果然不过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罢了。

不过,八股式创作博采策、论、诗、赋诸文体之特点,脱化而来,别为一格,又不失其为一种文体。再从考试制度来说,因八股文有严格的程式和内容标准,也更有利于评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第三类考题的答题体裁,是论、策、判、诏、诰、表等应用文体。策论即是以对策为主、兼有论述的文章,要求士子关注国计民生的导向。

科举的最后一场是殿试,而殿试一律试策,而且往往是皇帝亲试。皇帝出题“问策”,考生作答“对策”,皇帝再决定名次等第。因此,策论直接关系到科举的成败和仕途的命运。

策论范文囊括了对策的主要题材,是应试者的必读参考材料。应试策论毕竟是命题作文,论点在策问和论题中都已规定,应试者一般只能揣摩主考的心理,很难真正阐发自己的见解和观。

眼下,贾兰只能参与到考试的规则中来,认真学习策论范文,但毕竟童生试并不考策论,暂时不需下太大的功夫。

https://xianzhe.cc/book/58463/18780548_2.html

本站地址:xianzhe.cc
最新小说: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兰芳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