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霍光上朝,已经闻知燕王刘旦有奏章纠弹自己,不免心中打鼓,见到天子之后急忙摘下帽子谢罪,以表明自己的清白。
然而昭帝只说了一句话,便戳穿了这奏章的真伪,那就是霍光赴广明校阅羽林军来回才不到十天,而燕王刘旦的属国远在蓟地,从那里往返京城至少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燕王是如何知晓霍光外出阅军,而又如此迅速地上奏霍光在阅军中的僭越罪状呢。
昭帝年才十四,又是深居宫中,不料却如此聪明睿智,在粗粗看过一遍奏章后边能发现其中的漏洞,这让霍光及百官都是佩服之至。
从此以后,昭帝相信了霍光之忠,霍光也知道了昭帝之明,两个人齐心合力,终于在第二年彻底肃清了叛逆和政敌,大汉帝国再次踏上了富国强民之路的正轨。
然而在岁月的无情变迁中,所有人都是会变的,曾经亲密无间的昭帝和霍光也不例外。
昭帝表面上看着软软懦懦,其实是心中自有乾坤,随着年岁的增长,也慢慢开始变得雄心鹊起。
眼看着大汉王朝逐渐昌盛,他心中也跃跃欲试,想要尝一尝亲自理政自己拿主意的滋味,获得把祖辈留下的这个庞大帝国带入空前盛世的成就感让他迫切想要行使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权力,然而昔日的默契搭档大司马霍光却成为了他要大展宏图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霍光在前些年的政坛纷争中,心力交瘁,有时候他真想就此放手,找到一个与世无争、没人再来打扰他的偏僻角落,闲云野鹤般地度过余生,然而当他想起先帝的重托,望着昭帝那张充满稚气的脸时,又于心不忍,只得抖擞精神像一头因终年过度劳累已经病患缠身却还在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一般,硬撑着继续蹒跚走下去。
好不容易他得到了真真切切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甚至隐隐已经超过了这个高度,就连高高在上的天子也要对他退避三舍、惟命是从,这个时候万恶的私欲已经开始萌芽膨胀逐渐占据了霍光灵魂中最脆弱的角落。
同时,他也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整个家族的荣辱安危都系于他一人身上,他要是倒了或者退缩了,这一大家子人怎么办?
他们会在或明目张胆或暗自潜伏的政敌、甚至是现在和自己表面上还算相处融洽的天子的无情碾压下瞬间灰飞烟灭。
这时的霍光就只剩下了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不断加强自己的势力和羽翼,把朝政稳稳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因为他不忍心看到自己整个家族的覆灭,也没有那个精力再和哪个对他虎视眈眈的强敌再斗下去了,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变得足够强大,让隐伏的对手不敢胆大妄为,让这种敢于向大司马的权威进行挑战的蠢蠢欲动还没萌芽就被戗死于襁褓之中。
昭帝和霍光这种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导致他们之间势在必行的摩擦和战争迟早会爆发。
昭帝的冠礼隆重而庄严,在仪式中昭帝每一个坚定而又赋有神圣使命的眼神都让霍光如芒在背。
https://xianzhe.cc/book/58105/1846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