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过去世中,有一座城名为‘波罗奈’。一天,城中有位长者夫人带领五百位侍女,至城外举行祭祀大典。祭祀的规矩甚为诡秘,除了这一家人,外人皆不得靠近,若有不知情而犯者,皆入烈火中烧死。当时,有位辟支佛名为“迦罗”,住在山里修行,早晨出外托钵,傍晚则回到山中用功。这一天,迦罗托钵经过祭祀的地方,长者夫人见了非常愤怒,马上派人将其捉住,并且至烈火当中。迦罗等到全身烧至焦烂,忽显神足通,飞升至虚空中。
在场大众见此异状,才知冒犯到圣者,心中不禁惊慌害怕,当场跪倒在地,痛哭失声,并且忏悔地说:‘我们真是一群愚蠢无知的女人,竟然有眼不识圣者,且毁辱伤害您。我们自知罪业深重,过高如山,祈求圣者您大人大量,给我们忏悔的机会,以消弭所造的罪业。’辟支佛听了长者夫人如此悲切的心声,即从空中而下,进入涅之境。长者夫人为表悔过迁善之心,即为迦罗尊者起塔,供养其舍利。”
接着,佛陀又说了一首偈语:“愚蠢作恶,不能自解;殃追**,罪成炽然。愚所望处,不谓适苦,临堕厄地,乃知不善。”
佛陀对波斯匿王说:“昔日的长者夫人就是金刚公主,而度胜等五百歌伎即是当时的侍女。其实,罪业和福德总是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无论时间的长短,只要因缘会遇就会显现,这是无从弃舍的。”
佛陀开示完善恶因果的道理后,全国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皆受持了三皈、五戒,并且遵循佛陀的教诲,用功修行。
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关于阿难陀尊者,有着不平凡的一生,他对于当时的僧团,以及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响。
阿难陀在他儿童的时代就加入僧团,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释种七王子出家时,阿难陀以最小的年龄,参予其中。
阿难陀的父亲是白饭王,提婆达多就是阿难陀的哥哥,他所以能够在童年时加入僧团可以说就是佛陀的希望。一个伟大的人物,在一生事业中最要紧的就是物色继承的人选,加以培植,加以提拔,在佛陀成道后不久,他就选上了阿难陀。因此,当机缘成熟时,阿难陀就和跋提王子等人一同加入僧团,追随佛陀,一直侍奉在佛陀身边。
佛经中对阿难陀的赞扬很多。《增一阿含经》说他知道时机,明白事物,所做的事都没有疑问,记忆中的事不会遗忘,而且学识广博又多闻,能忍而敬奉圣人。
在僧团里渐渐长大的阿难陀,有着温和慈悲的天性,以及动人的俊容。他是僧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众尊敬的人,对比丘尼,他尽心关切;对在俗的信女,他给予安慰。也因为有阿难陀的请求,僧团才有女众出家。
因为阿难陀在佛陀心目中是绍隆佛种的人,为了让阿难陀能够把持自己,专心修道,佛陀就想叫阿难陀做自己的侍者。这是佛陀成道的第二十二年,佛陀已经五十三岁了,那时佛陀正住在竹林精舍,阿难陀被选为佛陀的侍者。在这以前,佛陀没有常随的侍者,侍奉佛陀都是由诸比丘轮流。
这时目犍连知道佛陀的意思,他和舍利弗来劝阿难陀道:阿难比丘!佛陀的意思是要你做他的侍者,譬如楼阁东面开窗,朝日必定先照到西壁,你年轻有为,聪明温和,我们希望你能够承担!
阿难陀听后,以任重而推辞,经过目犍连、舍利弗的劝说,阿难陀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不要穿着。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他不侍奉前去。三、不是去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去见,此外都愿侍奉佛陀。
目犍连和舍利弗把阿难陀的意思转呈给佛陀,并向佛陀转达阿难陀的条件,佛陀非但没有生气,而且非常欢喜的赞叹道:阿难陀真是有品格的比丘,他提出的要求,是为了避免讥嫌,定必要的预防。因为阿难陀比丘是怕别人批评,说阿难陀是为了穿衣、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预防,才有这样的要求。
从此阿难陀就做了佛陀的侍者,这时他的年龄也只二十多岁。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五年的岁月里,皆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动,依教奉行,并跟随在佛陀的身后,到各地弘法。以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陀的心中。
年轻的阿难陀,每天跟随着佛陀,俨然成为佛陀与诸比丘之间的调和者。在僧团里,他经常保持着谦虚、虔敬、惭愧的心理。有不少的信众,都因为阿难陀的关系皈依了佛法。
阿难陀集虔诚、质朴、勤劳、谨慎、谦虚、廉洁、守戒、寡欲、敏慧于一身,对佛法的了解也最为透彻,可是他在佛门的地位却不高。四大声闻,十六罗汉中都没有他。在佛陀十大弟子之中,他是博学多闻第一,也就是知识最渊博的弟子,但是却排在最后一位。
佛陀成道的四十九年,由动归静,佛陀宣布将在迦毗罗卫城三十余里的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进入涅。阿难陀跪在佛陀的旁边,轻轻的问道:佛陀!我们以后对女众应采取什么态度?请佛陀再说一次给我听!
佛陀看看跪在四周的诸大弟子,然后对阿难陀说道:阿难陀!想要离烦恼证悟的人,是不可以把女众放在心中的。你要将老的女众看做自己的母亲,将年长的女众看做姐姐,将年轻的女众看做妹妹,阿难陀!你千万要记住啊!
佛陀回答上面的问题以后,又把荼毗、建塔等的事一一加以说明。感情脆弱
的阿难陀,想到这是佛陀最后的遗诫,一阵心酸,不觉流出眼泪来,他不敢再跪在佛陀的身边,赶快跑到园中哭了一场!
阿难陀想到佛陀将要涅,别的大弟子们都已开悟,唯有他,今后依谁来证悟呢?想到从今以后,再没有恩师给他服侍,他像断肠一样的伤心!
佛陀看到阿难陀不在身边,就叫人去把他叫来,又再对他说:阿难陀!你不要悲伤!有相会就有别离,有繁荣就有衰微,我不是常对你说吗?世间是无常的,有生必定有死,坏了的车子用修补来维持,那也不是长久的办法,有为的色身要坏,佛陀会在法性中照顾你们。你服侍我那么久,勤劳而能忍耐,你对我没有什么缺失,我将以这个功德报答你。你用心精进修道,不久之后就会离开烦恼的系缚,能开悟证果!
佛陀说到这里,阿难陀感激得泣不成声,佛陀又看看大家,对大家说道:诸比丘!阿难陀非常忠实的侍奉我多年,他很温和而善良,他听闻**不忘,他的功德将来能在世间上发出光辉!
阿难陀用手蒙着脸,悲泣地离开佛陀。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流泪不止,可是像这样的流泪有什么用?要紧的是提出有关如何使正法久住的问题来请示佛陀才对,大家商量以后,又把阿难陀找回,公推他请问佛陀:第一、佛陀涅后,以谁为师?第二、佛陀涅后,以什么安住?第三、佛陀涅后,恶人如何调伏?第四、佛陀涅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仍像往常一样,慈祥恺悌的回答道:阿难陀!你和大家好好记住,你们应依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就叫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住之处!
佛陀的话,大家听了更感动!更伤心!这是多么有权威的声音啊!佛陀就这么进入涅了!四面八方的弟子听到佛陀涅的消息,都集拢而来,阿难陀想到佛陀生前,很少有妇人能到面前来参拜,于是他就先让比丘尼和在家信女来亲礼佛身,由此可知他永远是妇女们的同情者!
佛陀涅后,摩诃迦叶主持法会时,在众弟子面前当场指责阿难:余垢未尽,不可住此。阿难陀只得表示自己会深自反省。
当天晚上,他发奋用功修行,冥思默想,把一切放下,于中夜即开悟证果。阿难陀立即去找迦叶,迦叶紧闭着房门不开,只答应让阿难从钥匙孔里进来。阿难陀果然从钥匙孔进入房中,这样的神通力证明他已经得道了,迦叶便让他升坐到狮子座讲述经典。
最初结集的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以及《譬喻经》、《法句经》等,都是这有名的第一次结集圣典大会,由阿难陀尊者诵出来的。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阿难陀在涅之前离开了摩揭陀国,前往毗舍离国。这时摩揭陀国的阿世王正要和毗舍离国开战,阿难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国入灭,遗骨就不会分给毗舍离,如果到毗舍离入灭,他们也不会将遗骨分给摩揭陀国,所以他打算在两国交界虚的恒河中间上空进入涅。
当阿难陀在渡过两国之间的界河时,便从船上飞升到空中入放光三昧 放出种种色光,进入涅,圣体并分成两半,使骨灰舍利分别落在河的两岸。两国国王于是各自拾取舍利,在自己的国内建造佛塔供奉,一个是在毗舍离城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个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边,称为阿难尊者半身舍利塔。
摩揭陀和毗舍离两国因为阿难陀入灭的因缘,遂释嫌修好,不再战争,救了千万人的生命财产。阿难陀尊者的牺牲,真是伟大崇高!
虽然阿难陀尊者入灭了,但他对佛陀的功劳,对佛法的贡献,以及温和善良、谦虚忍让的圣格,永远活在佛弟子心中。
过去世菩萨是一个平常的凡人,年龄到达十六岁,意志和性格非常开朗豁达。他博览群书,没有经典不系统地学习过。他深刻地思考各种经论的真理,什么经是最真实,什么“道”最安定。他深思以后,赞叹道:“唯有佛经最真实,无为之道最安定。”又说:“我应当胸怀真实之道,获得安定!”
父母要给他娶妻室,他不安地说:“最大的妖孽祸患没有大于**了,如果迷惑女色的到来,那么道德就丧失了。我不赶快逃走,准备将来被豺狼般的**吞食吗?”
于是他逃避到别的国家,以出卖劳力维持生活。当时有一位种田老翁,老年没有后嗣,偶于途中拾得一女,华丽绝伦,于是欣然养育成长,正在求男为偶。他找遍了全国,都没有合适的人。老翁雇佣菩萨已经有五年了,观察他的品行,从细小至巨大,心中嘉美。对他说:“年青人,我的家中很富足。我将女儿嫁给你为妻,你做我的后嗣吧!”就将女儿嫁给了他。这女子有神奇的德行,迷惑了菩萨的心。
结婚没多久,菩萨自觉地想:“我见过诸佛的经典,譬喻以色为火,人为飞蛾,蛾贪火色,投身于火,最终被火烧死。这位老翁是以色火来烧我的身躯呀!他以财产作钓饵钩住我的口,以家庭的垢秽来丧失我的德行呀!”他夜里偷偷地逃走了。
他走了百余里,在一座空亭子里休息。亭子的主人走来问他:“你是什么人呀?”他答道:“我在这里借宿。”亭主就将他带回自己家中。他见到亭主家美好的床褥,许多光彩夺目的珍宝。有个妇人,容颜好似自己的妻子,迷惑了菩萨的心,与他一起同居有五年之久。他的智慧心又觉悟了,他想:“淫为蚤虱,是能伤残身体危害生命的东西呀!我以前为了逃避女色而隐匿起来,如今怎么丧失了意志又遇上了?”就又偷偷地逃走。
他在路上借宿时,又见到一个佩着宫廷珍宝、相貌酷似妻子的妇人。他又和以前一样迷惑了心窍,与她同居了十年。他又明智地觉悟到了:“我的业障太重了,逃奔到那里也无法避免。”于是他发重誓道:“我从今以后再也不寄宿了。”他又逃走了。
他连夜赶路,远见一座大宅院,想绕开宅院,就加快脚步走路,宅院的守门人大声喊道:“什么人在此夜行?”他答:“我要到前面去,经过这里的。”守门人说:“这里禁止通行!”宅内有个女子出来,喊他走到面前,他又见到一个相貌和他妻子相同的人。妇人说:“你自己无数次地逃走,我发誓要做为你的妻子,你想逃到那里去呢?”菩萨思念道:“贪欲之根难以拔除,竟到如此程度吗?”随即心中兴起四无常的念头,他说:“我要以无常、苦、空、无我的禅定,灭除三界种种欲秽,难道只有你的淫垢还不能断绝吗?”
当他心中兴起“四无常”之念,鬼变的妻子立刻幻灭,他的心中光明朗照,见到诸佛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向他解释空生无愿无想之定,在佛前受沙门戒,成为无胜导师。
聪明,是人生莫大的福报,用了聪明的头脑、明晰的理智,在闻思经论,思惟法义的时候,聪明之人往往领悟的快,在闻所成慧上更易精进。但聪明同时如果不知道克制,也会走向聪明的反面,也就是小聪明,这种小聪明多体现在抖个机灵卖个乖上,但如果任着这种小聪明发展,很容易生成唯我的邪见。
古代的佛门居士中,就有犯过这样过失的人,好在当时有善知识帮助他及时止损,避免了邪见的进一步扩大。东坡居士苏轼,是北宋著名的佛教居士,不过这位苏学士一直有个不大好的习惯,就是比较自负,比方说他在读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时候,感觉经文上那句“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於本人”的时候,他觉得这样对于施害者太过残忍了,于是就私自将“还著於本人”改成了“两头俱没事”。
这一改可非同小可,因为经文是佛所说,凡夫轻易删改是有很大过失的,好在苏学士身旁有一位大善知识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告诫苏学士说:“你怎么可以胡乱改写经文呢,你要知道,《普门品》上‘还著于本人’这句,才是对施害者的救度啊,正因为观音大士的大威神力,能让施害者自作自受,他才不敢轻易害人,你改成‘两头俱没事’不成了纵容施害了么?”听了佛印禅师的话,苏学士才连忙忏悔。
可惜,苏学士一生也未能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小聪明,这一点他的善知识佛印禅师多次劝诫过他,他的老师佛门居士王安石也督教过他,苏学士到了晚年才理解了这些位良师益友的用心。苏学士晚年看到自己的儿子不如自己聪敏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说自己一生太过聪明,时时不忘彰显一番,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自己在事业上走了不少弯路,得罪了不少人,孩子不如自己聪敏机灵倒是好事,可以少惹不少麻烦,老老实实地把家业操持好就不错了。
有句老话讲,再回头已是百年身,苏轼犯过的过失,其实吾人今天也还在犯着。真正聪明的人,会理智地择选自己的信仰,会通过信仰的力量将自己的聪明升华为智慧,生活之中会敬畏因果,谦善制怒。
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佛陀弟子周利盘陀为人低调老实,每天都在殷勤地打扫尘垢,服务大家。周利盘陀尊者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智慧比丘,他不善言辞,外人还以为他生性愚鲁,其实这位尊者内心专注,用在小聪明之人眼中的“笨方法”成就了阿罗汉果位。这就是佛门往事给与今人的启示
https://xianzhe.cc/book/58067/1842503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