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方案时,老吴显然忽视了二车间的现实问题,他只知道不能耽误生产,却没对二车间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在产品合格率太低和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生产的越多,意味着投入的原材料越多,必然产生更多的废品,造成更大的浪费,形成更多的亏损。
如果一个技术人员不懂得考虑生产成本,其思维方式必定是片面的,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往往具有局限性。
虽然老杨技术水平比较低,但他长期负责车间生产和综合管理,深刻体会到产品收率和原材料成本的重要性,所以,他不赞同老吴的选择,“我认为应该把‘酰化’岗位的生产全部停下来,全岗位集中精力进行工艺改造,尽快将新工艺应用于生产。”
“哦----,这是这样认为的?二车间的几个岗位环环相扣,‘酰化’岗位只是其中一环,如果‘酰化’岗位完全停止生产,其下游岗位就断了原料来源,意味着整个二车间都要停产,引起的震动可不小啊!如果出现不良后果,厂里追究起来,责任谁负?”老吴考虑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责任,而不是怎样有利于工作。
这就是老吴对待工作的态度,老杨早就领教过了,“我知道二车间的大工艺流程一环扣一环,‘酰化’岗位停产,整个车间都要暂时停下来,但为了改进工艺,我们不得不这样做。”
“问题是全车间停产,一旦出现问题,我们怎么向厂里解释?”
“不就是全车间停产几天吗?我想象不到能出现什么问题,你所说的不良后果,是不是害怕耽误销售?我告诉你吧,就咱们现在生产的这些原料药,质量合格的,价格太高,价格合适的,质量不合格,销售科的人跟我说起这件事,我跟他们一样头疼。据我所知,全车间停产十天八天,对销售不会产生丝毫影响。”
从表情上看,老杨这番话,并未打消老吴的疑虑,虽然没有反驳,但也没有赞同,老吴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坐在一旁的方翰民,看着两位领导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有点多余,便打算起身离开,等领导们达成一致后,再回来跟他们商讨其他事项。
方翰民刚要起身,就被老杨叫住了,“你干嘛去?”
“我先回去吧,一会儿再过来。”
“别走,你是技改三人组的成员,刚才我们讨论的话题,你也有发言权。”
不是有言在先吗?在技改三人组,方翰民只负责技术,不参与决策,老杨让他就这件事情发表意见,超出了他的工作范围,难道老杨不遵守自己的诺言?
虽然在工作计划书中分析了两种方案的利弊,但方翰民对这件事仍有自己的选择,问题是两位车间领导意见相左,他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得罪另一位领导,面对这种情况,他最好躲开,即使非在现场不可,也只是倾听,而不应该发表意见。
不知老杨的哪根神经出了毛病,他亲自给方翰民界定的工作范围,现在却要自食其言,他这个要求,给方翰民出了个难题,让方翰民无所适从,“主任,你跟吴工讨论的话题,属于决策范围内的事,我怎么好参与呢?”
“技改三人组是个整体,虽有分工,也要合作,你就别分的那么清楚了,既然你在工作计划书中做了全面分析,我认为你的意见最重要。”因为跟老吴争执不下,老杨这意思,好像要让方翰民当裁判。
一会儿强调分工明确,一会儿大谈分工合作,领导就是嘴大,说话两头堵,怎么说都有理。
老杨已经把话说出来了,即使方翰民再不情愿,他也不能硬着头皮离开,但要让他发表意见,实在强人所难。
没错,方翰民在工作计划书中确实对两种方案的利弊作了全面分析,说实话,他认为老吴只顾车间能不能连续生产,却不顾给车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其选择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倾向于老杨选择的方案。
虽然早就有自己的判断,但要让方翰民在两位领导之间当裁判,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车间主任老杨跟技术员老吴本来就有矛盾,老吴一直瞧不起方翰民的身份,对他始终抱有成见,如果方翰民赞同老杨的选择,必然激起老吴对他更大的意见。
但是,要让方翰民违心地支持老吴的选择,不仅违背他的真实想法,而且故意得罪老杨,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方翰民重新坐下来,但他低着头,一言不发。
“翰民,怎么不说话呢?说说你的意见。”老杨催促道。
方翰民非常难为情地说:“主任,我就算了吧,还是你们做决定,你们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先别管其他的,咱们就事论事,我就想听听你的意见。”
在老杨的步步紧逼下,方翰民再不表态,怕是说不过去了,沉默良久,他终于鼓起勇气说道:“如果非要让我选择,我认为应该暂时让‘酰化’岗位完全停下来,抓紧时间集中力量完成工艺改造。”
https://xianzhe.cc/book/56004/17064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