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这一句之差,实际上已经悄然间暴露赵括的战略、战法。但显然,兴奋的众人并没有感受到这二字之间的差别。
伸出左手稍稍压制住底下将士们的激动之情,赵括随即继续开口稍作解释。
“诸君皆知,我大军在长平之战中胜之秦也,并取上党、河内之二郡也。
然,诸君却不知,长平一战,耗时三年,我大赵百年积蓄为之一空也,邯郸府库之中如今已然空空如也。”
赵括的话风一转,倒是令在场的将士们有些措手不及。赵括的“哭穷”却没有就此打住。
“据本将所知,大战之初,从代地调遣大军不下数万之人也,不少当为二三子之同袍也,如今大战既已告捷,却不见其人归来,何也?”赵括突然问道。
如果说刚刚府库的问题,还远在邯郸,众人还有些不太关注,可说到自己的同袍们,众将士便无法淡定了。
的确,战事已尽,怎么还不归来?若是南调的大军能够回转,胡人又岂是问题?
总不能是数万大军全军尽没了吧?也不该啊......
就在众将士议论纷纷之时,赵括的话音再度响起。
“非其不愿,不能尔。”赵括果断地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我代军精锐,每每所战,皆披坚持锐,甘冒锋矢,冲杀在前。长平战中,壁垒攻防、北路决战,皆多亏代地军之死战也。代地勇武之军,堪为众军之典范也。非代军之强,无有长平之胜也。”赵括继续夸赞着代军来。
随即话锋再度一转,声音略微低沉。
“然,长平虽胜,我军损兵却也更胜也。长平之军近五十万,大战之后只存十余万;每每冲锋在前的代地大军,损兵更是严重,几乎十不存一也。”
闻言的众将士,心情皆是一沉。
都知道长平之战打得苦,可到底出了上层的军官,底层的军卒哪里知道损失会是这么的大。十不存一啊!那战场之上,该有多么的凶险?!
不待众人消化掉刚刚的噩耗,赵括的声音再度响起。
“如今长平已胜,按理来说应该令生者归乡,也好给父老乡亲报个平安。”赵括继续说道:“可是,新附之地,上党、河内二郡,皆比邻秦国。秦国虽败,又岂能干休?不满诸君,本将北上之路,即有秦国锐士,足足六百人,在阏与城埋伏本将,意图将本将置于死地也。”
“啊?!”
听闻赵括的话语,众将士皆是一惊。众人显然对于秦国的胆大缺少着基本的认识。当然,赵括能好好的待着这里,秦国的奸计自然是破灭了。至于是怎么破灭的,赵括却并不打算详述,毕竟这一惊才是赵括想要的结果。
“秦国者,虎狼也。在我赵国腹地尚且如此胆大妄为也,若是令上党、河内之诸君归家,秦人岂有不进兵之理焉?”赵括顺着众人的惊讶便继续说道:“我大赵数十万男儿浴血奋战而来之土地,又岂能轻易放纵之?”
“故此,不仅代地之军、邯郸之军皆仍驻留上党、河内郡,以防秦军之反扑也。”赵括继续铺垫着他的话语。
“原来如此。”闻言的众将士,也算是明白了些许——不是朝廷不想派援军,实在是朝廷也没有更多的援军了。
达成了这个共识,后续的说辞就简单了。
赵括微微点头,随即继续说道:“故此,长平虽胜,我大赵看似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实际上外有秦国、北胡之威胁,内有粮食短缺、兵力不足之危险,可谓是危急存亡之秋也,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之境地。”
“此番前来代地,本将虽为平胡而来,面对如此赵国困境,却也不得不从长计议而小心行事也。”赵括终于图穷匕见。
“今年之战,还需二三子以守战为主。
只要守住了今年,明年,我大赵粮秣情况便能有大的改善,有了粮秣,就能吸纳流民,就能扩充军备;
守住今年,明年上党、河内二郡就能进行征兵,补充兵力之后,便能腾出三两万大军,回转代地,与二三子共战胡人;
守住今年,明年我们的兵力,便可以与胡人旗鼓相当,后年我们便能彻底平胡。”
“二三子,其,能守乎?”赵括向着底下数千将士发出了最后的邀请。
“能守!”
“能!”
铺垫了一整场,终于收获了它应有的效果——震天的怒吼告诉赵括,他的计划可以执行了。
https://xianzhe.cc/book/43535/1331949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