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江南的米才是上等米,南洋的米难吃不养人。
如果哪个官员的家中吃的是南洋米,那就好比穿着布的衣服,让他在同僚之中都抬不起头。
在用完了朝食之后,辛弃疾打算去走一走,看一看临安的大好景致。
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个妇人带着小孩哭哭啼啼的在送别一个显然是自己丈夫的男人。
从他们的对话之中,辛弃疾知道,那个丈夫要下南洋。
这三年,大宋的并没有大规模产生流民,因为那些活不下去的人有了一个出路,那就是下南洋。
除了三佛齐之外,大量的船舶司需要人才。
农民可以去那边肥的流油的土地耕种,南洋有的是肥沃的土地,在那里稻谷可以成熟三次,那边缺的是擅长耕种的农民。
手艺匠可以在那边从事造船和修理等工作,比起当地的土人,那些船舶司和商人显然更信赖同种的宋人。
甚至如果什么都不会,都可以在南洋当一名学徒,学习需要的技能。可以这样说,这样不是一个懒人,在南洋总能过的很不错。
这几年整个大宋也没有什么动荡。大宋和金人处于暂时的休战状态。外患没有了。
至于一直有的盗匪之类的内忧也没有了,因为比起抢劫这种事情,还不如去南洋冒险,花点钱捐给清微派,从清微派的手中搞上一张传道的许可,随便找个小国家去那边传道,风险小,收益还更大。
那些清微派的道官甚至还可以出借武器和船只,就怕没有人去传播他们的教义。
低廉的粮食价格,有托底的出路再加上安定的社会环境,让大宋的平民过上了好日子。
而大宋当权人士的日子过的也相当不错。
南洋海贸的利润自然是朝廷占了大头,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的饼是分给朝廷的各个官员的。
即使他们在这其中他们占有的份额小,但是在总额很大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够分上很多钱。
再加上朝廷之中的党争没有过去那么激烈了。
朝廷之中的势力最大的就是秦桧,而紧接着秦桧的就是何铸和韩世忠的一文一武组合。
如果说只有两股势力,那么这两股势力势必会斗的非常的频繁,但是在朝廷之中还有第三股势力的存在,那就是当年大举攻宋之后,和现在已经改名叫做赵昚一起跑路的以赵鼎为首的官员。
之所以说这些人不是太子党,因为赵昚完全看不上这些人,除了赵鼎之外,他觉得这些人只是一些不学无术没有忠义之徒,过去他们是钦宗的人,现在他们找到了靠山之后,竟然自认为是他赵昚的人。
就是这些人,结成了朝廷的第三股势力。
而这三个势力,现在正在朝堂之上争吵,他们争吵的议题就是,是否要进行北伐。
https://xianzhe.cc/book/42801/1254055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