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的李如柏之后,朱由校又照见了许多了解辽东局势的官员,听听他们的评价。结果这又让朱由校的心凉了半截,听他们说袁应泰确实有一定的能力,但名不符实,称不上“知兵”,只有熊廷弼一人老于兵事,但是他与袁立泰素来不合。
决策层意见不统一,大家相互牵制,这最是兵家大忌,看来辽东的安排是出了大问题的。朱由校对此十分的无奈,袁应泰是官员们推上去,自己好不容易把熊廷弼调回辽东,实在是无力拒绝朝臣的建议了。
宁远不得有事呀,朱由校很是担心。
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辽东战场已经丧失战略主动性,对后金只剩下最后两道防线,第一道就是宁锦防线,而第二道则是山海关防线。作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人们对山海关的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这是因为明朝时期对山海关的“投资”太大,从明朝洪武到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明朝的重要军事要塞。
但纵观整个明末清初的战争中,真正决定明清之战的主战场,其实还是宁锦一线(以锦州与宁远(葫芦岛兴城市)为中心设置的一条防线),如果没有宁锦防线,明朝在辽东早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仅凭借山海关,一旦被清军突破,后果十分严重。而在原历史上明清国运之战的松锦大战中,主战场还是以宁锦防线为主,尽管在这场战争中,明军精锐尽失,但是清军还是没有突破宁远城。也就是说,在明朝灭亡之前,清军始终没能从正面突破宁锦防线,这足以说明宁锦防线的坚固和重要性。
现在已是天启元年二月了,而后金的那群忘恩负义的鞑子三月就会进攻了,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况且绝对没有临阵换将的道理,守辽东难呐!朱由校拟了一份旨,直接快马加鞭发往辽东,告诉袁应泰要以大局为重,务必事事以熊廷弼为主,并给予熊便宜行事之权,告诫各地军堡要相互扶持,绝不可做“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之事。
其实朱由校的担忧有些过分了,此时明军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在原时空,辽沈之战,除李永芳、孙得功等少数败类外,辽东军团大部分都是奋战至死的忠勇之辈,因为此时大部分军人出身“中央军”,还没有像崇祯时那样彻底军阀化,他们对朝廷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都很强,所以最后大部分人战死沙场、以身殉国,也算死得其所。
朱由校现在能做的也就只有等了,等待辽东的消息,他已经尽人事了(虽然做的并不好),剩下的唯有听天命。不过辽东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并不代表无事可做。大明问题实在太多了,已经快到积重难返的地步了。现在他需要整肃吏治,彻查贪腐;整肃军务,可以先从京营始;税收也是大问题,虽然现在的大明还不至于像崇祯时那样财政总崩溃,但也是刻不容缓,海关或许可以做文章,自己的老爹竟然还废了矿税,真是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偌大个国家,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从哪个作突破口呢?
先从整顿亲军:上直二十六卫开始吧,梃击案啊,时隔六年终于还是要那你再作文章了吗。光天化日之下,一个泼皮手持木棍闯皇宫击伤多人,这种离谱程度仅次于满清天理教起义的事件,不论过去了多久,都不能让人安心呢。朱由校有些恶趣味的想着。
https://xianzhe.cc/book/41363/1161227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