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定义上来讲,《你好,李焕英》算是个比较典型的小品式电影。
而国内的小品式电影也不说多新鲜了。
真要追溯起来,早在97年就有冯大炮拍摄的《甲方乙方》,就算是个小品式电影。
这部片子除了葛优和刘蓓的恋爱主线外,就分成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大款体验生活”“地主家收租”“胖厨师经受严刑拷打”等小品式的片段,一个个轻松幽默的包袱不断,
在欢笑中收获了当年的票房第九名。
而《你好,李焕英》其实也是差不多的结构。
以帮着母亲,让母女亲情为主线,衍生出了一个个“升学宴”“买电视”“排球赛”等等片段。其中每个片段也可以单独拆成个小品,串联在主线上,
最终到达影片最后的升华。
所以其实是还蛮不错的。
许贺也觉着这种电影,确实就是为了春节档这种阖家欢乐的时候:毕竟如今的小品那真的是好看的越来越少,一场看下来光受教育了,都没笑。
现在在影院里能笑出来也是挺好的。
于是许贺从现场的反馈来看,确实大家是能笑出来的,尤其是穿越到八十年代的时候:
明亮的色调驱散了开头车祸的阴霾,故事从贾玲从天而降,就奠定了浓浓的喜剧色彩。更难得的是,所有设计的包袱都响了。
包括当时许贺觉得有点小众的笑点:
贾玲说:“张叔,我!玲儿!”
然后人家回过头来瞪了她一眼,说:“我还一呢!”
“哈哈哈哈!!!”
然后现场就笑了,看来现如今的网络时代,冲浪的人真的很多。
贾玲也就在这样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带入了第一个买电视机的故事中——这事,也确实是勾起了好多那个年代的故事。新阁
就是曾经吧,物资不像现在这么丰富。
现在是只要有钱基本上多数东西都能买,以前是东西不够,买东西除了要钱还要票。
所以确实是能买到厂里面第一台电视机,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这种炫耀,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是有些感慨的回忆;
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新鲜的事情。
但无论是老人还是新鲜,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笑料。
是的,笑料。
贾玲在电影中,没有跟一些老牌电影人一样,各种心思集中在缅怀那个年代上。
而是把自己的商业片定位坐死,就是要老少皆宜,就是要好笑:于是票这件事情算是一个不一样的背景设定,下一秒,故事就围绕着买电视发生的趣事来展开了。
比如挤公交交车买电视。
贾玲一个使劲上了车,公交车开走,张叔和包玉梅呆愣在原地:“我俩咋下来的?”
比如两人排队买电视。
先是装作没看见,然后一顿塑料姐妹花:“真巧,就咱俩有票!”
“是,都能买着。”
接着上演一波插队大赛,被人劝还有10台都能买着。结果前面一个人说:“市热电厂,八台。”
哎呀妈,上一秒还在劝的义正言辞的人,
下一秒:“我要一台。”
直接全场都不是笑了,是哄堂大笑——这平日里看那些喜剧电影,哪有开场上来就这么多笑点啊?或者说即使有,也是尬点。
就更别说比如最后买电视大战:
贾玲横插一脚,扮演盲人...
哎哟我滴个亲娘诶,即使是许贺这种已经看了成片好多次的人,在周围的欢笑中,都忍不住跟着笑个不停,因为这里笑点真的太密集了。
大家看贾玲在屏幕上一本正经地扯谎,要笑。
看着她被售货员推荐收音机更适合,也要笑。
还有看着最后和李焕英斗了半天的王琴说“行啊,你好人做到底,票给她呗”,我滴妈,正中下怀:“票给你,钱也给你!”。
观众笑疯了,她俩就是一家人啊!
就更别说还有回马枪:
一群人抱着电视回去,兴高采烈地买到了全场第一台电视,大家都跟着主人公一起高兴的时候。刚才那个售票员骑着车,刚好路过...
观众这下子跟着一起有点上演笑容消失术:
额,这么快就被识破了?
虽然说电视已经到手了,但是如果被识破了,这件事情传出去她们是这样拿到了电视…在这个年代后果相当的严重,传遍整个厂区都很正常。
大家也挺害怕导演在这时候,
突然来个艺术追求:
啊,这个,生活总是有苦有乐,既然刚才开心了,现在来点难事。
但是没关系!
我马上就会安排情节,把这件事情解决!
观众表示:呸,谁想看这个,辛苦了一年到电影院,不要你教育我众生皆苦,我平日里已经够苦了,至少比你们这种日入多少万苦。
我啊,就想快乐!
贾玲表示,没问题,当然就是快乐!
于是下一秒,售货员面带微笑:“好样的姑娘,就该这么乐观!”然后骑车就走了。
这叫什么?叫高级的戏剧形式,一个猝不及防的callback,直接又把悬念拉住,然后又猛地释怀:接着奏乐,接着舞!
所以其实很多人都嘲讽,说这部电影没啥含金量,谁拍都可以。
真的谁拍都可以么?
就是这么一个小设计,很多号称搞了多少年喜剧的电影导演,就是拍不出来。
只能拍几个所谓“高级”的梗,然后强迫观众接受“苦中作乐是最高级的”“笑中带泪是必须贯穿始终的”“你觉得不好笑是你的问题,审美不够的”...
可喜剧,观众笑就是最基本的东西,让观众都笑不出来,那都不能算喜剧了。
更别说让观众高兴之上,再上一层楼:
你就看现场观众,比刚才,还要更高兴了,这才特么叫喜剧的意义嘛...
...
有了个愉快地开头,接下来的故事笑料虽然放松的没有那么平缓,加入了不少叙事。
但是依旧可以说是笑点密集,并且排球比赛之后,诶,沈叔叔出场了。
说到这个,许贺可真是感慨颇多。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台上,沈腾操着一口完全不标准的粤语在台上唱歌,四遍四个样,这要到两广或者乡港地区去能被笑死:当然,也可能是批判死。
毕竟粤语发音小警察,可不少,各种网上吹毛求疵的。
当然了,这里没有。
许贺也就带着笑意轻声解释道:“看到没有,就拍了一上午,拍的基本上就用了。”
“这么稳?”赵金麦惊讶道:“我记得你好像说过,沈叔叔的档期很紧。”
“确实很紧张,所以我说嘛,拍的,基本上都用了。”许贺点头:“你放心,含腾量还是不算低的,存在感也是比较强。,质量更是好”
原因嘛,自然就是人的原因了。
并且国内的喜剧届人家能坐头把交椅,也是有原因的,这状态就贼好。
拍什么,什么就能很快过:
许贺和贾玲他们只要负责让《李焕英》里面其他群演好好排练,确保万无一失就好。
毕竟沈腾没时间,群演有时间啊。
所以这一段,包括后面又一段排练那个,“在你来之前,我们厂连个播音站都没有”和“这点我同意,沈光林确实是我们全场普通话最标准的。”
都是很快拍完。
拍完之后,大家才一起各种笑。
而现场呢,这个笑点,许贺也就没有提前给剧透,而是跟着剧情一起往前看,看着到了笑点,他有点紧张;
等赵金麦笑了,他就也笑了,看来包袱响了,就可以接着聊点趣事啥的——颇有一点,自己看了部好戏,然后给人安利时候的感觉:
就是,一定要盯着别人看戏。
并且心里还暗念着,快到了快到了,快到精彩的时候了!他一定会喜欢的!
以及等到看完,还要迫不及待地问一句:
好看吗好看吗?
许贺现在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搞得有一阵子,赵金麦觉得自己压力贼大。
以至于后面演到小品之后,李焕英和贾晓玲喝酒聊天,赵金麦都恨不得当场见缝插针地来一句:
“哈哈哈...”
当然,她这个“哈”肯定是哈不出来的。
https://xianzhe.cc/book/40592/2685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