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匹这东西,在整个大宋都缺,对于这种情况,张韵也是无可奈可。
好在自己身在广南西路,从大理弄点滇马问题应该不大。
“墨三,如今这炮的产量如何?”张韵招手叫来了满脸笑意的墨三。
“小郎君,这泥模自然风干的时间再加上铸造的时间,差不多两个月一门!”墨三这句话出口的时候,自己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刚刚试射成功的喜悦,全部烟消云散!
“两个月一门!”张韵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又一次的陷入了沉思。
若是按照这个速度,一旦战事开启,消耗的速度必然大于铸造的速度。
好的一点是,燧发枪现在已经可以量产,训练加上战前储备数量搓搓有余。
一旦新军再次扩编,无非就是扩大生产而已,反正技术已经成熟,如果后期在有所改进的话,产量还会加大。
至于火药,有了溶洞熬硝法之后,产量也是大幅度增加,如果日后在开通了海路贸易,运回了倭岛的硝石,产量还会翻倍。
可眼下的火炮,明显不够自己所需。就说这一千人的新军,再怎么样也要装备至少三十门左右。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便这样铸造出来的火炮,也不能保证大炮可以在战场上长时间使用,毕竟技术不过关,还存在炸膛的风险,而且残次品率很高。
就拿墨三他们来说,为了检验铸炮,往往会在铸造成功之后发射一两发以检验火炮,若没有明显的的裂纹,又没有炸膛,就可投入军中使用。
通过这种传统铸炮工艺铸造出来的火炮,合格率绝对不会超过三成。
若是强行提高铸造速度,其合格率甚至不到一成左右,而且隐患太大。
这样的结果,张韵是最不希望看到的!
铸造工艺的问题,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泥模的表面本就有缝隙,因此铸造出来的火炮当然有缝隙。再加上一个月的自然风干,彻底不彻底,只有天知道。
泥模里面若含有水分,那么铸造的时候可能出现马蜂窝,铸造出来的火炮自然质量有问题。
即便是肉眼看不见,也不代表着内部没有问题!
张韵仔细的想了想后世的铸造工艺,他记得在某个APP软件上看到过制造五金模具的视频。
思考了半天,既然如此,为何不用铁模?
再说了,如果使用铁模,表面是可以通过打磨的方式让其光滑,燧发枪的制造也是如此。
从表面上看,铁模铸造成本大,但相对泥模的一次性使用,铁模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如此成本反而还会减少成本。
铁模里面水分含量少,气密性也好,最重要的,铁模铸造可以通过水冷等方法让其快速冷却。
这样以来,不但加快铸造速度,而且可以提高炮管自身的硬度。
张韵依稀记得,在鸦片战争期间,龚振麟最早采用的就是铁模铸造。
当时,满清已经多年没制造新的火炮了,尤其是南方很多炮台的炮都是几十年前乃至更早康熙时期的。
https://xianzhe.cc/book/3920/99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