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转,如白驹过隙,两千九百二十个日夜匆匆而逝。
如今已是乾熙三十一年六月,大明终于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恒寒气候,正式进入小冰期。
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山东、河南、两淮、直隶连降大雪厚达数尺,淮东之海结冰延绵四十余里。
即便各省地方衙门在朱高煦的安排下,早有应对寒冰暴雪的灾害准备,但是牛羊猪狗牲畜冻死之数仍超过十万,冻死的人也有两万余。
此外,今年正月到四月,江南诸府县连降大雪不断,苏州、常州各府县衙门早有准备的情况下,仍然有冻死饿死者数以千计!
幸好从乾熙十四年开始动工修建的京尹、京昆、京努三条铁路的主干线,终于在耗时近二十年之后,已经在去年十月顺利通车。
过去在紧急情况下,想把湖南、湖北产出的粮食在短时间转运到两江、两淮,就只能通过船从长江。
历史上恒寒气候河水结冰,水路受阻,大明朝廷就只能派人从陆路运转粮食。
但现在有了京尹、京昆、京努三条铁路,大明便可以通过铁路把湖广的粮食运到河南、直隶,再转至山东、朔方等地。
也可以把尹犁与草原上的马铃薯、努尔干的大豆,通过铁路运到直隶,再转运到其他省府。
这三条铁路干线的通车,标志着大明抗灾能力得到了质的加强。
同时,装备了破冰设备的大型蒸汽海船可以把扶南五省存储的百万石稻米从南海运到太仓、天津等沿海港口,再通过内陆驿站运往内地诸省。
这里没有打错字,就是百万石稻米!
扶南半岛气候炎热,水稻一年三熟,即便受到恒寒影响,水稻也能一年两熟,所以平均算每亩地每年至少能产稻子四石。
而扶南五省已开垦五万顷良田,理论上一年就能产出两千万石稻米,实际上除去洪涝灾害等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每年大概能产出一千五百多万石稻米。
乾熙新政定下的大明田赋是年产出的二十分之一,再加上摊丁入亩的人头税,平均接近十分之一。
因此,仅扶南五省每年上缴的粮食赋税就有一百五十多万石。
由于乾熙新政改革了征收赋税的模式,又在户部设置财税署、税务局,配备退役官兵担任税卒,专门负责收税,所以不存在运粮又吃粮的陋习。
每个乡镇皆建有一座乡税粮仓,甲长召集百姓缴税粮到仓,然后县里会派出适量的四轮马车过来拉走七成,再存入县城专门的县税粮仓,最后留下五成储在县仓,另外五成会被转运至府城税粮仓储存起来,由户部统一调度。
乡税粮仓留三成,是为了应对洪涝灾害引起的当地乡村百姓粮食短缺,以做救急之用。
县税粮仓留五成,是为了保证本县治下各乡镇在遇到天灾时能撑到户部调粮过来赈灾。
若是连续两年没有灾,乡、县税粮仓存储两年的旧粮会在第三年被拉走转入府级税粮仓,由户部进行统一的统筹调度。
后来蒸汽机车问世,运输税粮的效率更高,每年征粮时朝廷派税卒下到县一级衙门,然后抽调县里警卒与乡里的亭长、亭卒一起下乡收粮,用一次能运载数千斤税粮的蒸汽机车把粮食拉走。
灾年之时,一石稻米加两石碾成粉的米糠足以充当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扶南五省上缴的一百五十余万石粮食,至少能救六、七十万人的性命!
再加上还有马铃薯、红薯等原先大明没有的农作物,每年救下几百万灾民绝对轻而易举。
若把各种作物搭配做成“黑面包”,甚至能让数千万灾民在灾年活下来。
这也是当年朱高煦心心念念也要兼并扶南半岛的原因。
此外,为了应对恒寒,数年前墨巧司旗下、工部旗下、皇家商行旗下的技术团队,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蒸汽船破冰技术。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研发出来的破冰技术勉强能用,只是想破几十里长的海冰需要付出十几艘破冰船的代价罢了。
朱高煦这么多年的提前布局,如今总算是派上了用场。
所以,他在得知各省灾情皆得到有效救治后,悬着的心才算是放下了。
“爹,沿海海上与内陆运河结冰普遍,蒸汽船航行受阻,目前粮食主要还是靠内陆铁路与官道运输。”
武英殿之中,朱瞻堂坐在朱高煦御桌旁边,肃然道:“儿建议把灾民收拢起来,由官府统一调配,以工代赈,让他们去修桥、修路,目前很多河流干枯结冻,主要是修桥。”
“你这个主意不错,趁着河流结冻干枯之际,先把桥墩建好,可以省去不麻烦。”
朱高煦抚须道:“毕竟,各地农民行会与工匠行会已经运转纯熟,倒不怕朝廷以工代赈会出大的纰漏。”
https://xianzhe.cc/book/38062/2680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