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谁怕谁啊。
很快,他就再次睁开了眼睛。
电子仪器之前自动关闭,以度过空间迁跃。
此时慢慢重启,而外界的情况,也渐渐明朗。
无数鲜花与美景,近在眼前。
他握紧了拳头,终于自由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吗。
家是什么?
家,家,家…家是什么?
或许一些人看来,家是一所房子,一部车子,有夫妻有父母有孩子,家是人们落脚的归属和安全感。越长大越发现,我的世界里哪里都可以是家,哪里又都不是家。
家是有亲情的地方。什么叫亲情,用婚姻契约约束在一起的男女就算是亲情吗?用法律道德捆绑在一起的责任义务就是亲情吗?以血肉相连为理由的“绑架”称得上是亲情吗?家是有温暖的地方。所谓的亲情或许就是赠予方不求回报的付出,这种默默的奉献和真诚的付出会让接收方产生温情,感受到的温情多了就知道在那个人那个地方能获取温暖,进而产生亲情。
亲情同友情、爱情一样,是双向的。互相的真诚的交换和奉献,才能长久与和谐。可是,有多少人,趋于自私自利性,打着亲情,友情,爱情的幌子,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人多付出,从而进行不平等的交换,以更多的满足自我需求。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结婚又离婚的人会这么多?含辛茹苦扶养长大的孩子会弃老人于不顾?以血肉相连的兄弟姐妹会反目成仇?一个人的所有社会关系中,以亲情为纽带的连接是最坚固的,然而,有多少人或多或少的失去了亲情的防线。就像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很多的人会对最亲近的人最凶?
每一个人最初或者始终都是独立的个体(从最初的婴儿到尸体都不过如此)。只不过生命的过程里,有的人因为血缘聚集到了一起,这是先天无法改变的(天命)。有的人因为聊得来找到了知己,他觉得这个人懂我(后天的情感需求)。有的人因为物质和利益,捆绑成一个团体(纯粹利益关系)。个体时刻穿梭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连接线上,不断的给自己织网,破网,织网,破网…织网是为了找寻安全感,不至于坠落。破网则又是无可奈何的坠落。
为什么会破网?试想一下倘若每一个人都可以活成**,在人类的江湖里,还会有那么多腥风血雨,鱼死网破吗。我始终相信人性本善,又坦然承认人性的弱点之一,自私。阴阳八卦讲求平衡,就像简单的翘翘板一样,要想平衡,就要输入和输出一样多。每个人都在力求保全自我,出于自我保护意识,都不愿意沦为弱势的受不公平待遇的一方。所以,就算是看起来最固若金汤的亲情,也抵不过付出与收获长期不平衡的腐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有了自私的行为,不加以控制,大厦将倾,人走茶凉之时,悔恨也于事无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不由衷和痛楚,都有自己为自己而生活的权利。所以,无论跟谁多么亲密,都要保持一份尊重,一份真诚,一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人之所以深陷痛苦的原因,离不开自以为是。
世界是一个大格局,人如同蚂蚁一样渺小,又好似整个世界。每个人布好一生的局,走好一生的路,着实不易。只希望别离开初衷太远,别被困难打败,别让虚无的假象蒙蔽心智。人生充满大风大浪,愿每个人的世界都安好。
从一个地方走出去的人,往往带着某种即或是若隐若现却也根深蒂固的相同印记——一句外人不解的俚语,一个坊间独传的奇谈,一种耳濡目染的趣味,几道别有风致的菜肴。不论日后经历舛顺,这点源自骨血的习性保不准哪天会突然钻出来,使人缅怀之余,想要复制过往的一天,一季,一年。这个“地方”往小了说是一个宅区,街口,往大点讲可扩至一个乡镇,一个县市。后者更容易留下时间难以磨灭的烙印——乡音。一句土语,就是站在一方土地上掷地有声的回响,是初志萌发的起点,是洞敞心扉的华章。一开始觉得它有多土多难听,到最后将以数倍的程度称赞它有多美多动听。听人自褒母语便是官话,不知方言音味。撇去那点与生而来的骄傲,未尝不是莫大的失损。
出去的人早晚要回来。不必衣锦荣归,不求助益左右,在那片跟随自己年龄增添了同等岁月的土地上站一站,顷刻相知相融。早年或是幼年培养的古老习惯,像拴在游子背上的橡皮筋,把再也闯不动,走累了的孩子拉回来,供以一个安身的所在,不管作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抚慰,有总胜于无。从来没有遗弃。山在,水在。时光,旧识,都在。站在生人堆里说“我来自XX。”站在旧人跟前说“好久不见。”一种近乎于自豪的情愫在心底扎根,叫人语带柔软,不惧孤苦。
通常时候,这个地方被称作故土。类似于动物植物的发源地,原产地,可谓人之“初”。纵能走遍三山五岳,举国内外,这块双足初立的土地始终以一个名字的形式,蕴以不可忽视的符号意义,贯穿生命前后,为其他乐土佳处不能替代。属于少数不必持续提供给养和关怀又令人念念不忘的人和事之一。功成名就,头顶的光鲜也不能使其逊色,见了街角老树下摇着蒲扇的鹤发老人,照例得招呼一声“大爷,您别来无恙?”若非如此不忘初年,真叫光鲜失色,故土蒙羞。这个地方不讲功名高低,只看情分浅近。
有人爱故土,有人恨故土。恨意深远,唯恐躲避不及。多如常言,恨之多深,爱之多深,只把本身就不可根除的那个“名字”又加粗加大了几分。想想,又何必。恨的是人,是物,是回忆,不是一片土。一朝心怀坦荡,恨意削减,又以附带愧疚的浓烈爱意去珍视它,并渴望极力拥有它,直到永久。落叶归根,有此一类。
人越老,走得越远,背后的皮筋力道越紧。到底改不了古老的习惯,像小时在树上刻下的文字,手上留下的伤疤,梦里梦外惦念的乡味,成为本性基因的分支,凭入魂般笃深的力量,完整着难以完整的人生。
在人群中,异彩彰显。旧雨偶逢,一眼认出。
家是什么?
有人说,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家是灯下互相剪去丝丝白发,家是一件旧风衣,风也是它,雨也是它。
也有人说,家是倦鸟归来的巢,家是小船避风的港......
如果你问我,家是什么?我只会说:
家就是家,“家”是一辈子围绕着我们的一个字。用浓浓的墨蘸满浓浓的情来书写这个“家”,一生有多长就能写多久……
有一个富翁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说::“先生,让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吗?”。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窝,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本正经的,断断续续地回答说:“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家不是房屋,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而是你受了伤可以疗伤的地方,是你可以卸下伪装不用小心翼翼的地方,是你可以痛快哭纵情笑的地方。
那里,有你最亲的父母,最爱的孩子,拿最好的青春陪你过苦日子的亲爱伴侣。他们,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就算门外凛冽如冬,推开门,却是春风拂面。家,是这个世间最温暖的地方。所以,你最该带回家的是快乐,而不是烦恼。你最值得做的一件事,就是让最爱你的人们,幸福。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一发生矛盾,处理方法就是事不过夜,一定要说清楚,一定要分个你对我错。久而久之,分来分去,出现了彼此争理。先生常常争不过妻子,为了早点休息,他只好以妥协而收官。这位女士屡战屡胜,洋洋自得。
后来她发现,先生离她越来越远了,连工厂都搬到了郊区,有时候还会以忙为借口而不回家。
妻子没有办法,直生闷气。后来,在姐妹们的劝导下,这位女士明白了:家,可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我们每一个人温暖的港湾。在家里要讲情,要讲爱,要讲无条件的彼此体贴关照。一百年前,王凤仪老先生留给世人四句话,“夫妻不讲理,讲理气死你,夫妻要讲情,讲情互相疼”。
再说了,理在哪里呢?理,在人心。当我们的内心良知能够对照事事物物的时候,随其心境,当下即得本心之乐。心乐了,看外面,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https://xianzhe.cc/book/3718/766720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