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时光过去地很快,吃过午饭之后,一个年轻人来到了东宫之外,相比较于孙复而言,他年轻地过头了。
此人便是吕公著,吕公著生于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字晦叔,行十六,也就是在整个吕氏家族中排行第十六,吕公弼之弟也。
因为吕夷简身居高位,所以吕公著少时以恩补奉礼郎,显然这只不过是一个虚职罢了。
依照宋朝恩荫的泛滥,同一个恩荫的职位,有三四个人办事,根本没有实权可言。当然,若是他不愿意学习,凭借这个虚职,吃国家饭,靠着老爹的脸面,还是能够快活一生的。
只不过吕公著从小好学,以至废寝忘食。父亲吕夷简对他器重惊异,说:“今后必定为王公辅臣。”
这句话从说出来并传开,就相当于吕夷简自己为这个儿子背书。如今吕夷简拼着不要老脸,也要举荐吕公著为太子之师,算是推了吕公著最后一把。
值得一提的,是吕公著身上其实有进士身份,在庆历二年,也就是前年的时候登进士第,但是因为宋朝官吏太多,根本没有等到做官的机会。
这里荡开一笔,在庆历二年,除却吕公著中进士之外,还有王安石、王硅、韩绛、苏颂、傅尧俞、吕夏卿等亦于是年及第,是年科举号为得人。在二十年之后,这批人将在官场掀起一场风暴,影响着整个宋朝的命运。
而现在身居高位的如范仲淹,韩琦等人,差不多是1024年或是1027年科举的进士。
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宋朝官员哪怕是这些最顶级的人才,从起步一直到高点,也差不多要花将近二十年时间。至于水平一般或是难遇伯乐的,也就是到中层退休而已。
赵昕记得吕公著这个名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与其父夷简,皆是北宋一代名相,哪怕是宰相之列,也非寻常宰相可比,朱熹直言:“宋兴以来,大臣以三公平章军国者四人,二人出公家。”此二人实公著与其父夷简,时议荣之。
平章军国重事,某种程度上而言,相当于独相,无论政治财政军事,都可以插手,反正属于军国重事,权力高度集中。
权力如此集中的职位,自然不会轻易授予,整个北宋一共就四人,吕夷简,吕公著皆位列其中。
不过我们必须要承认,在北宋时期,这个位置一般是养老的,像吕夷简吕公著都是在致仕的前一年得到这个职位,更像是为了凸显他们的地位而专设此职。
而到了南宋时期,韩侂胄贾似道等权臣都担任过这个职位,已经成为实权职位。
对于吕公著,赵昕对其期待自然是要比孙复高的。但是因为其尚未经历官场历练,水平究竟如何,赵昕还是心存忧虑的,是以这次便专门出题考一考这位未来的名相。
至于题目,则是论述南北之争。
北宋的南北之争极其严重,只不过这一对矛盾在后世教科书中,因为国家安定而被刻意淡化抹除,只有少数专业学者或是钻研地比较深的人了解一些,绝大多数人即便是明白,也不过是只字片语而已。
https://xianzhe.cc/book/36752/978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