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太子之礼,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朝代,因为所处背景的不同,具体形式也有差异。
在1043年,要说宋朝最大的时代背景,就是与西夏进行的战事,因为送给辽朝更多的岁币,辽人介入战事,为宋朝分担了不小的军事压力,之前无法公开的消息,也在这一段时间内,先后得以公开。
去年发生的事情,如定川寨之战,当地人自然是知晓的,残兵败将四散,消息瞒不过当地人。
只是若朝廷有意不愿公开,其他地方除非消息灵通之辈,莫说定川寨之战,怕是连宋夏之间发生战争都不知道。
此番赵祯公开消息,朝野一片哗然,败给辽朝也就罢了,宋朝竟然连连败给西夏这样的小国,国之羞辱莫过于此,对于宋人的冲击,不啻于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
宋朝败给西夏这样的小国,一定是国家哪里出现了问题,哪怕是一个小孩子也能够想到这一层,朝廷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而这,就是赵祯的目的。
改革前所需要的舆论已经准备完毕,接下来就是选择一个改革的主将了。事实上,这一步才是最难的,政策再好,若是没有一个坚定执行的核心,那也是一纸空文,政令不出汴京城。历朝历代的改革莫不彰显这一点。
为了维护统一而坚定的改革核心,一切异己都需要排除,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发动改革之人的命运,便已经注定。
自古改革之人得好名声者,两根手指头可以数过来。后世之所以歌颂改革,是因为他们正处于改革之际,需要有舆论支持。
在长时间的宋夏战争中,通过战火的熏陶与磨炼,改革的核心人选,赵祯早已心有定属。
此人能文能武,最关键的是,在朝野上下的名声很不错,让他来进行改革,阻力是最小的。
他,便是范仲淹!一个在后世誉为可与尧舜并立的圣人。
其实,赵祯早就想要将范仲淹召回,只是西夏战事吃紧,西北边防离不开他,所以就一直拖到了今年,拖到了元昊主动求和。
当然史书中的表述为“元昊自名曩霄,遣人来纳款,称夏国。”
是不是很好奇,明明宋夏战争中,西夏屡战屡胜,为什么要主动求和。
长时间的战事,连宋朝这样号称中国最富裕的王朝尚且财政空虚,元昊发动战争,更是将西夏汉蕃各部最后一滴血榨干。
西夏国内同样不安稳,恰逢连年大旱,本来还能够从宋朝哪里抢一些粮食来,借此弥合国内矛盾。
谁料范仲淹广建碉堡,即便是打下碉堡,也要崩掉牙齿,有些时候宋人还把碉堡粮食给烧了,更是得不偿失。
蕃礼,死了之后老婆都是别人的,与其和宋朝武装到牙齿的碉堡死磕,不如推翻这个喜欢四处开战的天子。所以西夏国内起义频发,后院着火,西夏自然主动请和了。
西夏主动请和,赵祯当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却借机将范仲淹,韩琦,夏竦等一干能臣召回。开始为改革做进一步的准备。
https://xianzhe.cc/book/36752/978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