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又开始滴答滴答的开始拨动算盘,看的人眼花缭乱。
少顷,老陈头比划了四个指头。
“四百贯。”
与此同时老陈又拍出了借款协议,递过毛笔。
赵诚看了一下利息降低了。
那个打手解释道:“经过多次合作,你算是我商号优质大客户,你积累了人品的同时,即意味我陈氏商号在你身上的经营风险降低,于是利息降为两分。”
赵诚看了一下没问题,果断按了个手印,于是现在,手里的现金流扩大到了五百多贯……
对赵诚来说《兰若寺》只是试水,利益不是目的,造成噱头、打响名气才是初衷。
真正的利益是利用现在更大的现金流,运作下一个早在酝酿的剧本《欢乐三国》。
赵诚早就发现这些小白对三国故事的偏爱,也发现了这时代的茶坊几乎都流行讲三国话本,受众很多很大,但有几百个故事版本,却讲的都无一例外的烂。
而欢乐三国的收益,很大程度就取决于《兰若寺》的火爆程度。
赵诚自己是不可能运作到现在的火热程度的,只有老陈头这奸商有这样的资源和渠道,所以卖断给他,他才会尽全力运作。
那么他越赚钱,也就等于赵诚正在酝酿的《欢乐三国》预期收益会越大。
道理和后世也差不多,巅峰时候番茄程东的新书还没影子,就提前有游戏商大几千万买下改编权,价格是依照他们的老书人气定的,同时也有资本纷纷涌入后所产生的溢价效应。
不是说一定要从事这行业赵诚才能赚钱,只不过赵诚的最终目的也不是钱。
最重文的北宋时代里,有否著书立说,有多少人知道你,有多少粉丝,这些相比其他朝代重要的实在太多太多,已经完全不是经济利益范畴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免死牌,著书立说的大文客有了相当的名气和受众后,在北宋也基本是不会死的。
这就是大宋。
资本林立,最有可能触发工业化、最不像封建社会的一个封建社会里,根由就在于对读书人太过病态的宽容。那么只要老孔信徒的话语权存在一天,就始终很难跨出工业化的那最后一个门槛。
在“有机器者必有心机”的思想指导下,农耕文明又在弱宋的腐儒光环限制下,就很难避免被胡人轮1奸的局面。若是其他时候那也就不管了,其实被日几下也死不掉,但这个年景基本病入膏肓,没多少年时间女真狼群它就能打进东京去。
工业化并不是简单的把基础原材料大幅降价、把农人大规模集中培训为工人那么简单。的确有了这两点它就能叫工业化,但却是屁话,那得有人听你的,要有人信你的。
要让他们听赵诚的,得先让他们知道赵诚这个人,然后慢慢的接受,进而喜欢赵诚才行。否则就是然并卵。
就是这个原因,刘都头他就算有刀也管理不好服役的那群民夫,人家不听他不信他。不过他们后来慢慢的信了赵诚,这就是差别。
在那个河道工程的小场景中,赵诚就是工业化模式。老刘就是封建模式。
要转变模式根由在于思想。于是又回到掌握笔杆子的文人身上来,其实这才是文人应该干的事。
斗争有两种,一种是不对称,即不和秀才对喷,派个当兵的去把秀才嘴巴打歪。但显然北宋完全没有这种土壤,于是就只剩下另外一种嘴对嘴,这就表现为北宋时期文人的党争。
庄子慧子这两杠精间的嘴炮永远不会有输赢,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差别就在影响力,简单说就是有多少人听你的,有多少读书基数。
这是著书立说的重要性。
https://xianzhe.cc/book/3362/81946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