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诚只得坐下来开始听讲了,暂时装作不认识李建由。
认真的听下去,也就真的理解到了张纪?此讲的用意。也明白了刚刚众人那嘲讽的神色是怎么回事了。
其实自太祖皇帝陈桥兵变取得天下又杯酒释兵权后,有宋一朝基本处于文贵武贱、防火防盗防武将的氛围中。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张纪?并没有深讲《管子》,也没有深讲其他法家理论,更像是试讲后抛砖引玉,引出学子的思想?
人上一百就形形色色,其他人怎么理解张纪?的讲堂不晓得,但赵诚认为这几乎是一种摸底测试?不是寻找衣钵传人那么夸张,但更像是寻找一个她所喜欢的风格思想、且值得塑造的人,以便送出她手里那个宝贵的“保送太学”名额?
猜没猜对不知道,反正乐天派赵诚就是这么理解的。
差不多这次讲堂近了尾声,奇怪,最后时刻张纪?没让学子当场写“读书笔记”。只是分别看了苏吉方和赵诚一眼,对苏吉房表示鼓励的微微点头,又对赵诚不怀好意的道:“你于本师讲堂不用心,上来领罚。”
卧槽为舍不是李建由这货?
赵诚一阵郁闷,上去伸出手,真如同小学生一样被她用戒尺在手心抽了两下,不算轻也不算重,疼还是有些疼的。
“散了吧。”
之后张纪?维持清冷的样子,背着手离开讲堂。
这就是赵诚在大宋第一次念书的经历。散课后其他人吟诗作对,或讨论着某楼的某姑娘云云。赵诚如同西游记里的那只猴子,认为张纪?分明是很喜欢这理论的人,却还处罚了老板我?
“她没有公开让书写心得,兴许她知道学子们写的东西她不爱看。难说她专门想看老板我写一篇?”
汗,赵诚就是这么理解的,就此坐下来把关于《管子七法》的心得成文。
却也没有立即交给张纪?过目,因为赵诚发现自己毛笔字写的太猥琐了。打算苦练一下,好歹看得下去一些后再说……
下学后时辰还早,来到了城南万丰舍。
这不是青楼,是池州城有名的茶舍。在书院听学子们聊天时提及,张纪?基本上每天离开书院后会来这里喝茶听故事至日落。
这对于池州来说是比较高端的场合,并没有真正的说书人在台上说评书。不过也几乎是读书人聚集的专场,像是个畅所欲言的非正式论坛。
同时这里也是外地游学学子到池州必来的场合,在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故事以及新奇脑洞,同时他们会讨论各地的地方志、民间传说、各种光怪陆离稀奇的见闻。
于是这样的地方在当下的大宋成为了集新闻、脑洞、见解、传说、故事等等的集散地。
能在这个场景集中的人相对于其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泥腿子,会拥有绝对的“信息量不对称优势”。不夸张的说,长年聚集这里的人和外面的农人相比,那真是近乎穿越者和普通人的差距了。
这也是北宋的一大特征,导致各种思想、各种新奇的创造思路、技术、观念、辞赋诗文集中于这一时期爆发。
不夸张的说,除了怂之外,有宋一朝因这些特征爆发出的创造发明,技术革新,辞赋诗文等的艺术成就,是整个封建历史岁月中顶尖的,没有之一。领先同时代的其他高级文明三百年几乎无悬念。
https://xianzhe.cc/book/3362/81942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