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朝政之余,也喜欢游山玩水,赏花踏春。有一年腊月,武则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去皇家花园游玩。
她把宫廷的近侍叫来,要他们作好准备第二天游园,同时手写一诏,叫他们设一司花神坛,把诏书拿去神坛宣读。只见到那诏书写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些近侍官员一时不知所措,又不敢违抗皇命。只好照武则天说的话,把诏书拿到司花神坛前宣读。据说司花之神听到武则天的诏令,虽然实在不愿意在这寒冬腊月开放百花,但因为此时的武则天是真命天子,其威仪之盛,神人都不敢违,也只好下令百花连夜开放。
然而,当百花仙子遵命连夜催花时,惟独牡丹仙子认为武则天太霸道,对这道命令不加理睬。第二天,武则天率宫廷近侍游园的时候,见到百花在朔风之中开放,自己威压天神,非常自得。
突然,她发现牡丹园中仍是一片光溜溜的枝干,没开一朵花。不禁大怒,立即下令把牡丹迁出皇家园林,贬到洛阳。
牡丹仙子不卑不亢,被贬到洛阳后,照正常时节开花,而且开得更加丰满艳丽,深受洛阳人的喜爱。武则天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洛阳用火把牡丹烤了一顿。
想不到牡丹的生命力极强,并没有被烤死,只是根被烤黑了,花却开得更艳。当地的老百姓把这些牡丹称为“焦牡丹”,同时更加喜欢牡丹了,家家户户都种植牡丹,各处园林都少不了牡丹。
从此,洛阳牡丹冠绝天下,并终于成了洛阳的市花。当然,这个“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只是一种市井趣闻。
不过,就算是从长安迁到洛阳,也很难说是贬。因为在历史上,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也是很古老的。
还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为了控制东方,周成王就派大臣周公来营建洛阳城。据说周公到东方建城时在选址问题上是很费心思的。
他看到洛阳这块地方北依邙山,南望龙门,东有虎牢之险,西有函谷雄关,易守难攻,洛水、涧水流贯千里沃野,实在是块好地方。周公还用灵龟问卜,得到的也是吉兆。
于是他就在这里建起一座都城。后来,东周还把京城迁到这里。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也把都城建在洛阳,所以,洛阳有“九朝故都”之称。经过历代的营建,洛阳成了一个规模宏伟,园林优美,市场繁华的大都市。
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北魏时就有波斯、印度等国的商贾、僧人来此居住,说明洛阳很早就是一个国际性的著名都市了。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偃师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成周。洛阳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25],史称东汉,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洛阳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
洛阳洛阳的道观寺院主要有:上清宫、白马寺。洛阳上清宫是老子思想的发源地,被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后,首先兴修水利,在京城挖了一条阳渠,又派人整治了汴河。这样,洛阳的漕运便与鸿沟水系相连。
江淮地区的粮食可以沿河直送京都,使东汉王朝有了较稳定的经济基础。东汉洛阳城是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这座古城有12座城门,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南北二宫,皆金碧辉煌。宫城以外,有纵横24条大街,每街都设有两个街亭,负责管理。
明堂、辟雍、灵台,是当时洛阳城郊的三大重要建筑,分别作为祭祀祖先、皇帝行礼和观察天象之用,规模宏大,雄伟而又庄严。当时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城市有三个交易市场,“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
当时洛阳设有东观、白虎观、平乐观、兰台、石室等藏书馆和研究机构,城南设有最高学府——太学,学生多达三万多人,里面讲堂宽阔,仅学生宿舍就有一千余间。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洛阳被董卓焚烧,东汉以来经营一百五十多年的一代名城被毁于一旦。
https://xianzhe.cc/book/32456/727937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