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韩伯母一脸欢欣,似乎一切都已如她所愿。
顾氏总算回过味来,先前阿婉没头没脑提醒自己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她无奈笑笑,“肥水不流外人田”哪是这般用的?
清晖书院的夫子确实每年都有推荐学生入学的名额,却也不是随便推谁都能入得了书院的。
且不说康屏本地那么多大户人家的弟子,每年都挤破了头想进清晖书院,便是宏州下辖其他县城有些条件的人家,也都削尖了脑袋想把孩子往清晖书院送。
不为其他,单就历年科举,清晖书院总有学子榜上有名,甚至还能三五成群地步入殿试,同年携手,皆为天子门生这一点,就足以叫学子们趋之若鹜。
更不消说清晖书院的历任山长了。
每一个都是大有来头的人物。
上一任山长曾是当今圣人的帝师。
上上一任曾官居一品,为中书令。
再往上一任更是追随太祖开朝建国的无双国士。
而现任山长陈泊远,亦是大端享有盛名的儒学大家。他少年时曾是圣人的同窗伴读,后因生性淡泊,不喜纷争,又嗜好山水书画,便在三十岁时远离朝堂,回到康屏。之后更是在清晖书院接过前任山长的衣钵,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活。
这样的清晖书院,莫说一般的私塾学堂难以比拟,就是拉到京师同太学放到一处,也是可堪比肩的。
故而,清晖书院收学生的标准,也远比一般学堂高得多。
哪是随便什么人,得了夫子推荐,说进就能进的呢?
韩煦当年是确实聪明,李叔诚才带他去了书院,却也不是直接推荐就入学的。
韩煦也曾经过考核,又试读了两个月,由其他夫子教谕都确认,这个学生当真是有读书的天赋,才正式成为清晖书院的学子。
为什么不提韩煦的勤奋?
因为清晖书院不稀罕,勤奋的学生太多了。
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勤能补拙是真的。世人多有惰性,依靠勤奋还有提升自己的余地。
但对于能进清晖书院的学生来说,勤奋早就是必备的品格。
科举的竞争很残酷,一番番递进考核,会筛掉绝大部分的勤奋学子。
真正比到最后,想要脱颖而出,靠的还得是天赋和才能。
一味靠勤奋,能取得的成就是有上限的,最终也许就只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只有在天赋和才能的基础上堆积勤奋,才有可能成为科举仕途之路上的人上人。
韩煦是幸运的。
他有天赋,恰如璞玉,更幸运地是李叔诚窥人识玉,将他带去了清晖书院。
但韩煦又是不幸的。
家境和世俗经济的限制,迫使他过早地放弃了自己最有天分的一条道路。
好在他运气还没用完。
又在温家武馆被发现了习武的天赋。
可世间能有几个韩煦这样,被天道青睐的幸运儿呢?
韩伯母一脸兴奋,希冀地望向顾氏,顾氏只能礼貌地回以微笑。
https://xianzhe.cc/book/31466/709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