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相信一头生物居然能够存活这么久,尤其是它的体型还如此庞大。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猜测,安德烈才推断他能够从特性魔药中获得一份记忆,就是因为这头巨兽是这种特性的第一代主人,它本身就已经代表了这种特性,或者说规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所以才会在蕴含特性的魔药中保留了一份记忆。
至于像匈牙利树蜂龙这种,它们只算是特性的继承者,显然没办法把自己的记忆融入到特性里面,如果说安德烈当时猎杀的是第一代火龙,那么或许也能够像今天一样,不过那显然不可能,能够从远古时代存活到现在,就算地球的角落里真的还有这种生物,也绝对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相较于这个猜测,其实安德烈从记忆里所获知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关于利维坦的规则之力。
记忆当然没办法直接告诉他这到底是怎样一种规则力量,毕竟这头巨兽虽然活了不知道多少岁月,但是它的智商其实并没有因为实力强大的原因而得到提升,哪怕它甚至能够轻易的打死几个规则领域的巫师,但这并不能改变它的脑容量其实跟一开始那条小鱼没什么区别的事实。
所以记忆中能够看到的只是利维坦在过去那些岁月里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告诉安德烈它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但这也足够了,在融合特性之后,安德烈本身就已经隐约有了对这份规则之力的体会,在加上利维坦这份记忆里的亲身演示,他很快就领悟到这到底是一份怎样的规则力量。
简单来说,这头巨兽之所以能够从一条不过巴掌大的小鱼,长成如今这副巨无霸一般的身躯,所依靠的就是那道规则碎片所赋予它的力量。
并不是什么无限生长,或者什么肉体规则,而是吞噬。
吞噬的也不是其他生物,而是魔力,没错,这头巨兽能够长到万米身长,完全是因为它能够吞噬无形无质的魔力,这就是它的规则之力。
不过安德烈觉得说是吞噬也不太对,更加适合的说法,应该是物魔转换。
利维坦能够把魔力转换成物质,更准确的说,是转换成它自己的血肉,是的,这就是它能够长这么大的真正原因了。
这头巨兽在悠久的岁月里,不断从魔力海中汲取魔力,然后转换成自己的血肉,一步步地从一条巴掌大的小鱼,长成一头长达万米的巨兽。而这也是它能够从远古活到现在的主要原因,毕竟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以它后来越来越庞大的体型,所需要的食物也会越来越多,哪怕实力惊人,可要想从地球的海域里每天都觅食到足够的食物,即便是以海洋比陆地更加稳定的生态链,也完全无法支撑起这样一头巨兽,恐怕它一张嘴,就能够把某片海域中的生物彻底灭绝。
但是因为可以用魔力当做自己的食物,而且融合规则碎片的生物天生就拥有从魔力海汲取魔力的本事,初代融合碎片的生物,在魔力海中的权限更是高的吓人,这才让这头利维坦完全不需要去担心食物问题,顺利地从远古时期一直存活到了现在。
这种能力还有其他什么用途,安德烈现在还没有想到,但是仅仅是把魔力转换成自己的血肉,已经非常强大了。
在大致推测出这种能力的使用方法后,安德烈就没有再去查看那段记忆了,毕竟虽然利维坦的脑容量不大,但是它活的实在太久了,哪怕仅仅是想要把这段记忆粗略地过一遍,所需要的时间也不是现在的安德烈能够付出的,所以他没有再去关注自己现在身处的这片巨型宫殿到底是谁建造的?利维坦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这些问题等到他真的逃出伊凡和泰莉莎两人的手心,再去研究也不迟,否则的话,就算他知道了答案,也没有什么作用。
至于现在,他已经有了一个计划,利维坦特性赋予他的物魔转换能力,让他的胆子陡然大了起来,他很肯定,伊凡和泰莉莎绝对不会知道这头巨兽的真正能力是这个,最近这几十年的时间,利维坦根本没有动用过自己的这种力量,因为它其实很早就死了。
这是安德烈在刚开始查看那段记忆时发现的,不过因为跟规则之力无关,他大概了解了一下,就马上跳过了这段记忆,往前回溯了。
这头巨兽的意识在几十年前,也就是泰莉莎他们还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就已经彻底消散了,所以安德烈根本没有从记忆里看到过两人的出现。
两人会一直以为这头巨兽还活着,其实不过是因为利维坦那由魔力构成的肉身实在太过强大,虽然意识早已消散,但是肉体却还顽强地存活几十年的时间,直到今天才连肉体也失去了生命的气息。
物魔转换是利维坦最核心的能力,但是如果不主动施展的话,想要从肉身上发现什么,那就是痴人说梦了,因为这种转换非常彻底,而且魔力这种东西,说实话,巫师通常是感应不到的,他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咒语生效货产生的波动,而不是单纯的魔力。
当然,在融合了利维坦的特性之后,安德烈反而拥有了这样的能力,因为利维坦的特性就是吞噬魔力,自然能够感应到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
既然大概能够确定伊凡和泰莉莎并不知道利维坦的真正规则力量,安德烈就决定了要赌一把大的,物魔转换对于利维坦来说,或许只是拿来填饱肚子的能力,但对于一个巫师来说,确实非常强大的手段了。
如果他能够吞噬魔力,那么敌人使用魔法还能够生效吗?无论是不是规则领域的强者,他们的力量来源,毫无疑问,还是那丛魔力海牵引过来的魔力,这是无法改变的。
https://xianzhe.cc/book/31388/1066130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