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多为羊肠小道,有的铺着青色石砖,有的干脆就是土路,傍晚下过一场大雨,土路有些泥泞。小道两边,树丛繁布,幽黑细密,显得深不可测。偶尔在某个岔路口,能看到些庙宇庭阁,但已是断壁残垣,破烂不堪。
“这里不是风景区吗?怎么会这副模样?”韩云不解地问。
“要说这儿也曾有过一段人气鼎盛时期,后来因为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相比缺乏特色,游客越来越少,再后来一些吸毒分子常在此聚会,影响不好,本地市民便也鲜有光顾,于是就彻底地败落了。”方龙叹口气接着说,“不过不管是曾经的鼎盛,还是如今的败落,都跟碎尸案扯不上关系,风景区是1997年才开发的,原来这里是一片原始山林。”
“这么说凶手对这一片很了解,有可能是本市人作案,这样的话他至少在1996年就生活在此,那么这一处是怎么被发现的”韩云问。
“哦,是这样的,韩队,这山下有所大学,几个学生吃过早饭,结伴来山上拍照。有个学生偶然在山沟里发现一个塑料袋,觉得好奇,就捡上来,打开来看,顿时吓傻了,里面装着个人头,学生这会还在医院,没缓过来。”方龙说着话,指着前面一个小土坡说,“喏,就在那了。”
韩云随方龙快步走上土坡,看到所谓的山沟其实就是土坡和旁边一个地势较高的小山丘形成的一条沟壑,里面枯草丛生,能有半米高。
“也苦了那个学生了”韩云说。
“凶手就是个变态,他根本不在乎头被发现,如果再往前走些,那里的树林更深更密,要是把头抛在那儿的话,恐怕一年半载都不会有人发现。”方龙恨恨地说。
韩云望了眼远处黑咕隆咚的山林,怔了一会儿,没言语。少顷,突然说道:“小方,我怎么听见前面树林里有响动,我们过去看看?”
方龙下意识摸向别在腰间的枪,脸上多少有些惧色地说:“没、没有吧,我怎么没听见,是不是你听错了?”
韩云装模作样地竖起耳朵听了听,笑笑说:“嗯,确实没有,应该是我听错了,走,下沟底看看去。”
“好,哎,等等、等等!”
韩云刚欲抬脚,却被方龙突然喊住。
“韩队,你看这有一长串脚印。”方龙将手电凑近地面,果然有一串脚印,顺着往下照,脚印直到沟底。
“雨是几点下的?”韩云蹲下身子盯着脚印问。
“好像昨夜两点左右,隐隐飘了点小雨”
“那这脚印应该是新鲜的,看来在我们之前有人来过。”
“对,肯定是,你看这脚印好像不止一个人!”
韩云再仔细观察了下,说:“是挺乱的。”
“会是谁呢?狂热分子?警察?不可能啊,我知道了!肯定是碎尸案的凶手。他故地重游了”方龙猜测道。
“有这种可能。”韩云肯定了方龙的猜测,“某些变态杀手在‘冷却期’内,确实喜欢回到作案现场重温快感。可是,如果真是这样,那凶手可就不止一个人了。”
这有些出乎韩云的意料……
从山上下来,韩云提醒方龙用手电在风景区牌坊附近照照,看能不能再找到些痕迹,果然发现一组汽车轮胎印记。
方龙举着手电打着光,韩云用手机拍下轮胎痕迹,然后抬头看看天,云彩往南走,估计应该不会再下雨了,嘱咐方龙明天一早通知技术科来铸个模,查查轮胎所属车种。
回程已是中午,方龙还是神采奕奕,韩云也因为刚刚的发现精神倍增,但她一直望着窗外默不作声。
车子驶到大桥,方龙终于憋不住了,说:“韩姐,这一上午只看了几个抛尸地点,还有一些尸体运回了停尸间,就今天的线索,你有什么见解,和我说说吧?”
韩云转过头,反问道:“由大桥通往石人沟这条高速公路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你说的是‘东海高速路’,听老辈说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初建的,一直到90年代末期,东海以北的城市进入本市都要经过这条路。”
“嗯,这就对了。”韩云若有所思地说道。
“什么对了?韩队,你倒是说说看法啊?”
“呵呵……”韩云笑了两声,“要不你先说说?”
“算了吧,我哪敢在您面前班门弄斧啊!”
方龙嘴上谦虚,但韩云看得出他还是有些跃跃欲试,便鼓励道:“说说看嘛,咱们一起探讨探讨。”
“那行,那我就说说。”方龙放慢车速,整理了一下思路,“我觉得凶手抛尸的交通工具肯定是汽车。当下的城市夜晚十分繁华,而且抛尸当晚除了蒙蒙的小雨,天气还算不错,凶手除非开私家车,否则一定会在某个地点被目击。”
韩云点点头,对方龙的分析表示认同,继而问:“专案组对监控的排查一点线索也没发现吗?”
“几个抛尸地点都没有监控设备,大桥倒是有,但那里一个晚上的车流量巨大,逐一排查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由江南到江北已经由原先的一座桥增加到四座,另外还有一条隧道,凶手可选择的过江方式太多了,谁知道他走哪条路啊?所以组里现在只能尽可能排查抛尸当晚有过往返的车辆,目前还没有什么进展。”方龙遗憾地说。
韩云“嗯”了一声,让方龙往下分析,方龙便接着说道:“我算了一下案发时间,平均凶手每隔一个小时杀人都困难,更何况还要分尸,抛尸,这是个繁琐又谨慎的工作,凶手肯定在作案前进行了周密的计划。我认为开车是因为由第一抛尸地点到大桥差不多有6公里,大桥长4.5公里,由大桥到石人沟要7公里左右,再加上凶手由杀人现场到第一抛尸地的距离,估计往返一次至少会有40公里以上,就算凶手是一次性抛尸,想要在一个晚上完成,我认为从体力上和时间上都很难做到,要是分多次抛尸,那就更不可能了。摩托车上桥是要通过武警盘查之后才能通行的,我想凶手应该没有那个胆子。再有就是汽车了。”
“除了抛尸用的交通工具,其他的你还有什么想法?”韩云又问。
“我觉得凶手肯定是个变态。正常人怎么会把人切碎成几百块,就算是为了抛尸方便,也用不着切得那么碎,还把尸体抛在闹市区,更可气的是,竟然还剥皮,分明是向咱们警察挑战嘛!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团伙干的!”
“团伙作案?”
“是啊,组里的人都这样认为。”方龙说完又小声嘟囔一句,“只有局长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
原来专案组意见并未真正统一,这可是办案的大忌。
方龙的话让韩云心里犯嘀咕,想起第一次与林局长和刘大夫见面时,他们一个装腔作势,一个冷面敷衍,韩云突然有些担心,也许不只协助破案这么简单,她不禁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尽量要置身事外,以免卷入与案子无关的权力斗争中去,这么一想让她心里稍微舒展一些。
见韩云不知为何突然怔住了,方龙有些着急,干脆把车停到路边,催促道:“韩队,你倒是说说你的分析啊?”
“哦、哦。”
韩云回过神来,思索一下,谨慎地说,“好吧,有很多细节我还要再研究研究,就先简单说两点吧!”
“首先,我认同你的看法,凶手觉得不可能在一晚上一时间杀死九人,在进行剥皮分尸抛尸这样的繁琐工作,一定是两人,乃至更多人作案,其次,这死亡的八个人有没有关联,关系面还待调查,但我隐隐感觉,如果不是同一人作案,那么一定有个外地人。最后,根据犯罪凶手的抛尸特点,我进行了犯罪心理侧写,我认为凶手现在并不急于躲避和逃跑,而是会再次作案,这八个人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什么!?只是开始!”方龙惊讶的方向盘颤抖一下。
韩云赶忙进一步解释:“石人沟紧邻高速路,而这条路是进入本市的路径之一,我认为凶手是东海以北某个城市的人,但长年生活在本市,可能是在此地工作或者求学。他逢年过节往返于家乡和本市时,会经常看到坐落在路边的石人沟,所以当他杀人碎尸后,想要掩盖死者头颅时,下意识便想起那座荒山。而如果是本市人,应该对城市比较熟悉,可能在城北区就能想到比较适合的地点,没必要冒着风险经过有武警把守的大桥去石人沟。而且当年石人沟还是座荒山,可能本地人也未必熟悉那儿。”
“对,您说得太对了,我就是风景区建好了之后才知道有那么个地方的。”方龙插上一句。
“再有是关于碎尸案抛尸使用的交通工具问题。”韩云接着说,“第一个可以排除汽车。如果凶手有车,就不必分多处抛尸,他可以一次性将尸体残骸全部扔在石人沟,既省事又隐蔽;而摩托车就如你刚刚所说,半夜三更,凶手提着包骑摩托车上桥,即使武警不去盘查,也会对他印象深刻,所以他肯定不敢冒这个险;再来说自行车,这个你分析得也有道理,安全时间内凶手很难完成当晚的整个抛尸计划。”
“啊,都不是,那会是什么?”
“你忘了,还有公交车。”
“公交车?怎么可能?”方龙一脸不相信的样子。
“不,不完全是公交车。”韩云耐心地解释道,山下既然有学校,那应该就通公交车,即使当年没有直达的,也会在附近有站点,剩下的路凶手可以步行,这样一个来回,我想有三小时就足够了。所以我分析,凶手是在当天傍晚,先乘公交车到石人沟抛掉头颅,返回后,下半夜伺机抛掉其余部分。至于下半夜,我认为凶手是骑自行车一次性完成抛尸的,当然他原本可能计划分多次,但下起了小雨他改变了主意。这样分析,路程缩短一半,时间上完全行得通;再者,仔细分析几个抛尸地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抛尸内容你会发现,凶手是遵循着距离由短到长,内容由重到轻以及由难于携带到易于携带的原则,这也体现了凶手的交通工具比较原始。”
担心方龙一下子听不明白,韩云又具体解释说:“凶手在第一个抛尸地卫星路,抛下的是装着肉片、最重的。接着,他又在距离卫星路只有七八百米远的中枢路,着急地卸下第二重,显然也是意在减轻骑车的负担。那么前后卸下两个塑料袋后,骑车便轻松多了,所以凶手一口气骑了两公里多,才在第三个地点抛掉死者的内脏……”
方龙大概听懂了,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一路上韩云总在询问距离的问题,但在交通工具上还有个疑问,便打断韩云的话问道:“为什么不是摩托车?”
“摩托车倒也不能完全否定,但如果是摩托车的话,排查起来相对就容易得多,凶手应该不难找,所以我觉得最有可能的还是自行车。”
韩云又继续刚才的话,“还有一点,第二次抛尸的终点是江边。好了,今天就说这些吧……”
方龙正听得入神,韩云却戛然而止,方龙显然觉得不过瘾,意犹未尽地说:“再说点,再说点吧,那两个女大学生,还有那个老头儿呢?”
韩云打了个哈欠,顿时感到头痛欲裂,“走,回去吧,我困了。”
经韩云提醒,方龙看看表,发现已经到饭点了,赶忙发动车子,向市局的方向驶去。
北城区的街角,走出一个黑影,看着漆黑的夜空,长叹一声:“省公安厅刑侦精英,蛊魂殿,南宁李家,三足鼎立,呵呵,这下东海有的看喽”
https://xianzhe.cc/book/3132/74296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