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新家”的事情得到张春霞的认可以后,李飞燕便名正言顺的操办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李飞燕感觉自己一个人跑这件事情很不方便,便又去找张春霞,让她给自己分派一个人,协助做这项工作。张春霞就给她安排了一个叫孟娇的女子。
孟娇,24岁,是个基层服务人员,还没有结婚,到妇联刚刚两个月,被分到办公室打杂。这回分到李飞燕的手下,也算是有了一份正经工作。
李飞燕每个月都要按计划到刘玉荣家里进行一次走访。询问他们的感受,难处,需求等等,并对每次走访的情况全部做好笔录、录音、录像、照相,作为工作档案保存下来。同时,她还让孟娇把每一次走访写成一篇新闻通讯,配上照片后,由她亲自送到宣传部主办的沙梁周报去,及时刊登出来。
为了让自己的这些稿件篇篇都能够被刊用,李飞燕先后请沙梁周报的主编陈永明吃过两次饭,并先后送过他两盒价值一千元的好茶。
请陈永明吃饭的钱,是李飞燕自掏腰包。她不是单位的一把手,没有财权,无法把这样的花费变通为正常的报销。用自己的工资请陈永明吃饭,李飞燕当然很心疼,但想到那些稿件刊登出来能帮助自己迅速出名,她也就不在乎了。那两盒茶叶,是别人送给孔向前的,放在家里一直没舍得喝,又被她拿出来借花献佛的送了人。
单位工作上的新闻报道虽然属于公事儿,但全县有那么多单位,一周之内可报道的事情很多,有许多单位都积极的往沙梁县周报送稿。在这种情况下,沙梁周报的刊登内容究竟刊登哪篇,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了陈永明这个主编的手里。所以,要想保证每篇都登出来,让大家能及时看到,特别是能让那些县级领导看到,跑跑陈永明的关系,跟不跑陈永明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李飞燕之所以特别重视沙梁周刊,是因为沙梁周刊被要求所有的单位都必须征订一定的数量,这个数量通常以各单位人员的多少作为基数,至少保证各单位的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份。保证每个公职人员都能读到。每期沙梁周刊一印出来,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到那些县级领导的办公室去,被他们读到,所以效果非常明显。
除了往沙梁县周报送稿外,李飞燕还把每次的走访记录,让孟娇写成新闻报道稿,再配上影像资料,一次不落的送到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组去。对电视台的报道问题,李飞燕没有花那么大的血本,既没有请电视台的领导吃饭,也没给电视台的领导送过礼物。
原因就是,沙梁县电视台的新闻几乎没什么人看,公职人员和县级领导们更没几个人看。所以,对送去的报道,电视台采用不采用,李飞燕也不去关注,但听孟娇跟她反馈,倒是几乎每次都是给安排报道的。
在注重收集资料和宣传报道的同时,李飞燕还经常留意着新的“周末新家”人选。四个月后,李飞燕又联系好了三户人家,并安排好了对接的留守儿童。
为了扩大宣传,增加宣传的效果,李飞燕没有一次性把这三户的对接协议签字仪式放到一块来搞,而是分成了每个月一次。这样,就把一次宣传报道,变成了三次。让这件事情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当然,在以上的宣传报道中,提到最多的,除了“周末新家”这个词,就是主导这项工作开展的妇联副主(zhu)席李飞燕。这样,李飞燕的名字和图像,就会经常性的被印在沙梁周报上,被播报在电视台的新闻和广播里。所以,李飞燕到县妇联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许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
就是在沙梁县妇联工作将近一年的时候,李飞燕认识了杨春燕。李飞燕第一次见到杨春燕是张春霞带她到滨水市妇联参加一个工作会议。当时,会议的主持人就是杨春燕。会后,吃的是工作餐。李飞燕没跟杨春燕在一个桌子上坐,所以没有什么交流。但当时坐在李飞燕旁边吃饭的两个人小声说话时提到,杨春燕是时任滨水市副市长,马祥瑞的夫人,于是不由自主的举目多看了杨春燕几眼,并暗暗记下了她的容貌。
https://xianzhe.cc/book/31206/752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