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不是运气差,而是他的好运都被他的狂妄自大,无能无德,还有草菅人命作没了。
…………
“我李广竟然会不得封侯?”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看到盘点自己的李广顿时感到无比的难受。
怎么盘点别人都是什么名帅、猛将,到了自己这里就是悲情人物。
“悲情?”
“我李广可不需要什么悲情!”
“我要建功立业!”
到了现在,李广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
“李广悲情?”
“竟然还有这么一说,朕想不明白。”
隋炀帝杨广看到这里,都差点骂脏话了。
“悲情?”
“一个多次打败仗的人有什么好悲情的?”
“若是在朕的手中,多次打败仗,还敢违抗军令,早就给他头都砍了。”
“真当自己是个大人物?”
“拿着最多的机会,可有几次把事情办利索的?”
“汉武帝也是脾气好。”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可不是难封,而是没办法封。”
“若是李广都能封侯的话,那规矩不就乱了。”
…………
李广是悲情的。
李广也是不悲情的。
评价李广,应该客观看待。
其实从司马迁《史记》原文里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
众所周知,太史公其人行文是存有自己相当程度的好恶的。
写他喜欢、他认可的可说的上是极尽渲染之能事。
典型的例子就有洋洋洒洒、异彩纷呈的《项羽本纪》和这篇《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写项羽和李广可是很卖力。
写的是正史,但即使以演义小说的评判标准看,也是相当出色的。
这是因为司马迁自己就是世家子弟,所以他认可、同情同样世家出身的李广。
他经历过人生的黑暗与失意,所以他对李广难封这样的悲剧感同身受。
因此后人才得以看到了如此精彩而传奇的《李将军列传》。
在《史记》篇章中,不仅为这位李广单独作传,而且排在了帝国双璧卫霍的合传之前。
但是,转念仔细一想,这合理吗?
卫霍是什么丰功伟绩?
卫青,霍去病是何等人物?
那可是在华夏军事史上都发光的人物。
哪怕过了两千载,卫青和霍去病这一对大汉的帝国双璧仍光耀整个华夏民族。
这是由他们的战绩和对后世的影响决定的。
是没有任何夸大的。
那李广有什么功绩呢?
他的功绩大于卫青、霍去病了吗?
怎么可能。
通过这一点来看,就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
他是一个这么有好恶并且形于行文的人了。
他还是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史家公正客观的立场。
读《李将军列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生失意的传奇武人。
写李广高绝的胆色、写他非凡的骑射,但就是没有给他虚构任何他作为将军在业务层面的功绩。
反观卫霍传,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没有任何吸引人的描写,枯燥而乏味。
他本身厌恶他们外戚出身,厌恶他们的为人行事,饶是如此,他仍然没有隐瞒任何一笔卫将军和骠骑的功绩,流水账记出来这二位震古烁今的业务水准和丰功伟绩。
他甚至怀疑霍去病那惊为天人的战绩是否真实。
所以写卫青的战绩都是叙述实笔,而写霍去病的战绩引武帝的言辞。
霍去病这么厉害这么神奇,他认不认也不说。
这里不讨论霍去病战绩中是否有水分,毕竟刘彻有多喜欢这位少年将军大家都清楚。
但从这个对比中,结论就呼之欲出了。
难道卫霍就没有类似李将军列传里面描写的那种传奇轶事吗?
当然不会没有,只是司马迁讨厌他们所以选择性的没有写。
难道李广就没有卫霍列传里写的那些丰功伟绩吗?
当然没有。
所以司马迁这么喜欢并同情李广他也没有给他虚构任何一笔战绩。
好了,怎么评价李广呢?
世家子弟,出身名门,弓马娴熟,一身是胆,为人高傲,有仇必报。
至于李广数奇?运气不好?
那倒不是,作为将军,他不是没有机会,确实把握不住,业务水平确实不行,实在不能和卫霍相比,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至于为什么对于李广的评价两极分化很严重?
那是因为从司马迁那个年代开始,李广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
一个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的符号。
至于李广的形象,是被后代文人过度包装了。
两千年来,有着类似遭遇的人多如牛毛,那如果不认可他,又怎么去认可自己呢?
…………
“文人。”
“又是文人。”
“也对,对于李广这种世家子弟,他们自然是喜的。”
“而卫青和霍去病出身一般,卫青还是奴隶出身,阶层都不一样,文人会为他们说很多的好话吗?”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一点都不假。”
“不得不说,李广的能力是有的,但是,李广的能力擅长防守,在李广担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等地太守时,边境基本安宁,有防守之功,应当是一位善于防守的将领。”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对匈奴多采取防御政策,李广相对顺利一些。”
“汉武帝时期,转为积极进攻策略,李广的能力就相对掣肘,这大概是这位名将的运气不佳吧。”
“汉武帝刘彻手下,需要的是可以进攻的武将,是像卫青霍去病这样可以攻出去的武将,所以李广,自然就不符合了。”
https://xianzhe.cc/book/29267/2678508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