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二十余年,可以说天下承平已久,文官集团在这期间,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开始显露出獠牙。
从朱棣本人角度来看,文官只不过是他选出来的人,随时可以替换。但就整个文官集团来讲,屡次显示出来的势力,让他很警惕。从最初的选太子、修孔庙、迁都北平这些事情上,朱棣觉得文官集团给他压力或者阻力,让人窒息。
一般来说,君主有为,文官集团就会弱势一些;君主一旦平庸,文官集团就会立即反扑,削弱君权,开始给皇帝加各种紧箍咒。他们会开口子曰诗云,闭口祖宗成法,让皇帝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
可以这么说,皇帝以一人斗文官集团,怎么可能是对手?所以朱棣才会放出宦官,与文官唱对台戏。从派郑和下西洋、侯显五使绝域、亦失哈巩固北方边防,到东缉事厂的建立,都是再打文官的脸。
宦官是家奴,文官是敌人,朱棣心里很清楚。
这次北征的背后,就是朱棣要加强皇权的权威,以便他驾崩时,在权力交接过程中,防止文官集团成为朱高炽的绊脚石,借势做大。
所以,抓住阿鲁台就会提高皇权的声望,文官也就不会以此作伐,攻击朱棣。
听了秦睿一通分析,张杰和徐显忠面面相觑。
“师父,你把文官集团说得这么厉害,怎么我一点没看出来的?你看他们平日里,在朝堂上争来争去,相互攻击,哪里像是一伙的啊?”徐显忠有些想不通。
“显忠啊,要学会观察,要学会思考。我来给你说一个大明科举制的隐藏弊端——人选人!”秦睿走到大猫前面,蹲了下来,开始撸起老虎来。
“人选人?”徐显忠更加糊涂了。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什么会这样?你有没有想过?”秦睿没抬头,提了一个问题出来。
文无第一,表面上的意思是文章写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但在这背后却有另一层含义,因为赏析者不同、时代不同、际遇不同、观点不同等原因,没人敢确保自己的文章会被别人赏识。
科举制的一个隐藏弊端就在这里,自隋朝建立科举考试以来,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有一个固定的环节,那就是要阅卷。
且不说科举舞弊,就算考试、誊抄、糊名这些做得完美无瑕,在阅卷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大问题——阅卷官的好恶,如果阅卷官倾向于文章繁花锦簇,那么中举的多是才子;如果阅卷官喜欢鞭挞时政,那么中举的人多是忧国忧民之人。因此,在阅卷的过程中,与阅卷官政治理念不同的人,大部分被踢了出去,剩下的都是理念相同的人。
殿试又怎么样?皇帝亲自阅卷又怎么样?他们只要把自己喜欢的人,放到殿试名单就行了,官总能当吧?
https://xianzhe.cc/book/29133/2678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