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赵光义被箭伤所扰,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凖。在寇准的支持下,终于在至道元年(995年),赵光义三子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赵光义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赵光义却闻而不悦。后赵光义驾崩于万岁殿,时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
赵光义对辽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
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
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即位为帝后,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
在主战派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达成“澶渊之盟”,实现宋辽百年和平。在位后期,身患头风,任用王钦若、丁谓为相,支持刘皇后听政。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赵恒驾崩于延庆殿,享年五十五岁。
宋仁宗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在位时期,李元昊远祖拓
(本章未完,请翻页)
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赐李姓,封夏国公。祖父李继迁被辽封为为夏国王,父亲李德明被辽封为“大夏国王”、宋封他为夏国王,但他长期在内部称帝。
李元昊对辽宋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追封祖宗,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制西夏文,颁布秃发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三个战略要地。
李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宋朝的关系彻底破裂,经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西北数万精锐。
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字希文,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富弼,字彦国,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
宋仁宗赵祯在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赵祯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华-夏的一日二餐也是这时候变成一日三餐,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未完待续——
(本章完)
https://xianzhe.cc/book/27895/646817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