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咋一回事哩?”
六旬老农神秘稀稀地说道:“依俄(我)说呀,这肯定是个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啊——咋说哩,一来这雨下得这及时,又下得这金贵,这不是好兆头是啥子?”
其他农夫频频点头称是:“嗯,是这个理哩。”
五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
有人笑就有人哭,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
对于卫国公子卫鞅来说,今天却是一个倒霉透顶的坏日子。
因为他刚刚承受了一场五雷轰顶似的重大打击——原本各方面都很优异的他,竟然毫无道理地落选了!
尽管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开启科举制度,卫鞅虽然也不等同于后世考状元金榜无名的落第秀才,但,此时此刻卫鞅的沉重苦闷心情,丝毫不亚于那些学富五车十年寒窗苦读,身怀报国大志,到头来却金榜无缘的失意书生。
而这一切,却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是因为自己的出身卑微。
卫鞅虽是卫国国君的儿子,尽管他才能出众,甚至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但可惜在那个注重门第讲究长幼有序的时代,他身上的这些长项却丝毫无助于处于竞争涡流之中的他入围——只因为他不是卫国国君嫡子。
别看同样都是卫国国君的亲生儿子,但是却存在着天壤之别——皇后生的儿子是嫡子,拥有天然绝对的王位继承特权。而后妃生的儿子称只为庶子,与嫡子虽说是名义上的亲兄弟,但是却没有嫡子所拥有的王位继承特权。
中国古代从周开始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说,只有国君的嫡长子才有唯一资格继承国君大统,庶子就算比嫡长子早出生几年,也是无缘觊觎王位的。需注意的是,嫡长子,是说正妻的第一个儿子,就算庶长子比嫡子大许多岁,这个嫡子也还是嫡长子。
按照周礼,对于嫡长子来说,其他的嫡子也算是庶子。所以通常都是认为,皇后生的都是嫡子,妃子生的是庶子,嫡子拥有天然的继承权优势。
很不幸,卫鞅正属于这样的尴尬情况——他只是庶子身份。
做万人之上的一国国君,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但是,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胜任一国之君的艰巨使命角色的。要知道,治理一个国家,驾驭天下黎庶臣民,需要国君拥有超越众人的非凡智慧,和雷霆万钧的独特治国手段。
卫鞅稀罕的并不是国君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荣耀光环,他需要的是得到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才智,谱写自己人生价值的历史大舞台!
作为封建王朝的一份子,卫鞅比谁都更清楚,身处战国纷争诸侯称霸的历史时代,弱肉强食就是战国时代的残酷的生存淘汰法则!
出身王室贵胄的卫鞅,耳闻目睹了卫国日渐衰落的残酷现实,也见证了身为卫国国君的父王安于现状碌碌无为的落寞与无奈,身为卫国王室一员的他,实在不甘心自己的家国即将成为列强砧板上的口中食。
卫鞅自幼喜好研读法家及刑名学说,自信自己能够担当的起挽救日渐衰落的祖国的艰巨历史重任!他不止一次想,如果自己能够荣登大宝,成为左右卫国命运的主宰者,那就有机会大显身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实施自己的兴家安邦富国强兵之道!就有可能改变卫国频临被列强蚕食的被动命运。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是这样地强差人意,让人无奈!
为什么?就因为自己不是嫡子身份,导致彻底失去了公平竞争的资格!自己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无从施展啊!
他在内心呐喊——
这不公平!这绝对不公平!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早就注定的结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是卫鞅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失意的苦涩滋味,也是他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不公平的竞争的沉重打击。
先秦时期的孟老夫子在其著作《孟子》中写过如下文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老夫子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就是想告诉失意中的人们一个屡试不爽的真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卫鞅,你不是一个凡夫俗子!小小一个卫国国君虚衔,远不足以施展你的雄心壮志!
弹丸之地小的卫国,也并不是施展你卫鞅才华的人生舞台!
真正属于你的人生大舞台是在不久的将来!请相信,上天早就为你悄然安排好了一切,眼前这点儿挫折,不过是你迈向辉煌进程的小插曲罢了,你不必太在意。
六
周朝都城洛阳 , 皇宫 。
富丽堂皇的宫殿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繁荣气象,明显流露出空旷和门庭冷落的冷僻气息。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盘亘在此栖息的飞鸟的祖先,伴随这里的金砖碧瓦,见证了东周帝国到西周王朝数百年来的风雨沧桑变幻历程。
六百年前,周武王姬发兴师举兵,率领八百诸侯,在牧野与商王朝展开决裂式大厮杀,经过这次大会战,原本臣服于大商王朝的番属小国——周,推翻了原居于统治地位的大商帝国大厦,主客本末易位,取而代之登上了号令天下的天下共主宝座,就此开启了大周王朝时代。
周武王灭商后,定都于镐京和丰京,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周武王将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分封为列国诸侯,又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五十三个。
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失政,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国人驱逐死在外地,这件事大大动摇了西周统治的根基,最后一个西周天子,就是那个喜欢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为轻率废长立幼,从而引发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人间惨剧,结果导致糊涂的周幽王,被自己儿子请来助战的犬戎杀死,繁华一时的帝都镐京,也因兵燹而毁于一旦,西周也就此宣告灭亡了。
引狼入室的申侯,和诸侯一道拥立周平王为天子,周平王俱于犬戎兵威,将京都从镐京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但是,进入东周时代的周王朝并不太平,从此迎来了多事之秋,先是桀骜不驯忤逆君上的郑庄公,罔顾君臣礼仪,公然兴师与周天子对阵,而且,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玮——箭伤天下共主的周桓王!就此开启了诸侯轻慢周天子的始端。
随之而来的野心勃勃的楚庄王也蠢蠢欲动,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问鼎中原的典故。
貌似强大的东周王朝,就像一头垂垂老矣失去牙齿的狮王,日渐消瘦,威风不再,日渐被诸侯们狎昵冷落。诸侯们不仅不按时朝觐周天子,而且僭越礼治之行径层出不穷。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空有虚名,不过是一具庙堂之上任人摆布的傀儡木偶而已,对于作为番属的诸侯的胡作非为,只能装聋作哑,听之任之,不敢奢望诸侯按时朝觐,只求别再出现郑庄公第二的不臣诸侯就阿弥陀佛了。
(本章完)
https://xianzhe.cc/book/27567/639677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