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扇,又名:长扇、障扇。帝王仪仗之一,汉代模仿雉尾扇而制成的长柄扇。”
说话间,直播间屏幕上浮现出影视剧中的皇帝背后的羽毛扇。
曹七七漫不经心地绕着三座宝座打转,一面说道:
“开始时是作为贵族或帝王的仪仗之作用,后来演变成民间的一种在婚嫁时才使用的仪仗用具。”
“雉尾扇通过古装影视剧广为人知”
晋·崔豹《古今注》中说:“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即绢雉羽为扇翌,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与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以来无常,惟诸王皆得用之。”
宋以来雉尾扇有大、中、小三等,其制下方上圆,中绣双孔雀,四周排列雉羽为饰。
“这就是雉尾扇的由来”
曹七七道。
“那五明扇呢?”
“和雉尾扇有什么区别吗?”
“必须有区别”
曹七七头也不抬肯定到:
“传说,五明扇为虞舜所作。”
曹七七道: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
卢思道《美女篇》:“时摇五明扇,聊驻七香车。”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神霄,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绛节、曰宝盖、曰珠幢、曰五明扇。”
形容的就是此。
“这也是后世的卤薄”
曹七七道:
“五明扇古称为“箑”,形状如“阖”(《说文》解释:‘阖门扇也’),由他人持之,立张拥身,以示广开求贤之门。”
(箑,汉典解释是一种编织扇子的蒲草,名为“箑蒲”)
商汤灭夏后,五明扇发展成为一种皇宫贵族专用的仪仗用扇,史称“障扇”。这种长柄大扇,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由侍者手执,为帝王王后障风蔽日所用。出行时,所乘坐的华丽马车上,往往插上一柄这种伞形大扇,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和富有。
到了殷周则出现用野鸡尾羽制成的“雉尾扇”,这些长柄扇用于贵族仪仗,为出行遮尘纳凉,到了周代。
从障扇仪仗便知尊卑:“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
所以“障扇”亦称“仗扇”。
仗扇并非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拿在手中的扇子,而类似于悬挂在座椅上方用绳子牵荡摇动取风的一种工具。
追本溯源探“五明”。五明扇即平扇,现代人称之为团扇。
元代陆友《研北杂志》:
“《唐韵》‘棕’字注云‘蒲葵也,乃棕扇耳’。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产闽广者多叶圆大而厚,柄长尺外,色浅碧,乾则白而不枯。土人采下阴干,以重物镇之使平,剪成圆形,削细篾丝,杂锦线缘其边,即仍其柄以为柄,曰‘自来柄’,是为粗者。
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玳瑁为之,饰以翠蝶银花,缘以锦边,是为细者。通称之曰蒲扇,或曰芭蕉扇,实一物也。”
“芭蕉扇、蒲扇,也是平扇中的一种”
曹七七道。
“是不是与诸位想象的有所不同?”
“的确是有点”
“原来芭蕉扇在古代是这样子的,我还以为都像铁扇公主手里那样”
“其实整体差不多”
曹七七道:
“扇子有较详细的文字记载始于汉晋时期。”
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扇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扇子,其扇形如古代之单边门扇,有如今之菜刀形,亦称做“户扇”。
“那古代女子手中所持圆圆的扇子是什么扇呢?”
“那是[合欢扇]”
曹七七挥了挥衣袖,屏幕中出现了女子捏着圆扇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景: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合欢扇”又名“纨扇”、“宫扇”、“团扇”、“平扇”,出现于西汉后期。
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
中原一带有“齐纨楚竹”之说,即以山东的绢面和湖南的竹子制作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
汉《怨歌行》五言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写的就是汉成帝妃子班婕妤手折“合欢”扇的情景。
“对了,小萝莉,为什么要在墓里面放置自己的龙椅宝座呢?”
忽然有人问到。
https://xianzhe.cc/book/22961/723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