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珍妃为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也就是历史上的恪顺皇贵妃”
“光绪独宠珍妃,冷落隆裕,这也导致珍妃被投井”
系统开口: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的北门贞顺门内,有一眼干枯的水井,这眼井淹死过清朝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故称之为珍妃井。”
想必去过故宫的人都会张望一眼。
关于珍妃之死,广为流传的说法为:慈禧太后扼杀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珍妃则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前命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淹死。次年后打捞出尸体葬于西直门外,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太监公墓南面的宫女墓地,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世人耳目,并追封为贵妃。
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将珍妃的死因从“投井自杀”改为“被崔玉贵投入井中溺亡”。
“而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
“这也是隆裕的由来”
众人恍然:
“原来是溥仪给的封号”
“没错”
系统说完接着说道:
“而且清帝逊位诏书也是隆裕太后亲自宣布的谕旨,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溥仪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时任民国总统的大佬袁坐馆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百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不唯如此,大佬袁坐馆还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
“当时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陵。”
“孙先生曾言: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
“可见历史上对隆裕皇太后的评价颇高”
“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征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征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曾和四格格、德龄一起探讨各国,她说:“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像美谛就是,美谛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谛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谛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德龄,自己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
“隆裕皇太后居然还是一个进步女青年”
这着实出乎了众人意料之外。
“是啊,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年代敢睁眼看世界实属难得”
众人纷纷给出了合理的评价。
“话说,抬皇杠是不是也有等级限制呢?”
在曹七七直播间潜水这么多天的人,深知一个事情,那就是封建社会什么东西都要分三六九等,这个抬黄杠应该也不例外。
“没错”
系统说道:
“以前在老北京,有一行当叫‘杠房’,亦作“槓房”。旧社会称出租殡葬用具和提供人力、鼓乐等的铺子,这些都是专业抬棺送葬的,相当于现在的殡仪馆等”
“老舍《四世同堂》十二:“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教他们俩一清早就跟我走,杠房有孝袍子,我给他们赁两身。””
“杠房都是寻常人家,而皇帝、皇后等死安葬时后,由内务府銮舆衙派人抬棺,叫抬皇杠。”
“抬黄杠所用人员多少,有严格等级之分。”
皇帝、皇后将一百二十人拢一班,总分两班,共二百四十人;
嫔妃将八十二人拢一班,总分两班,共一百六十四人。
出殡之前,通常在德胜门演皇杠,由清廷派大臣专职专管。正式出殡,杠上放棺木,罩以黄缎绣龙棺罩;演皇杠时,大臣坐在杠上,罩上棺罩,杠上放一碗清水。
抬棺人一律身穿大红绣团花锦衣,头戴青帽红翎,足蹬粉底青靴,加黄靴护,手戴黄手套。杠前、杠后各跟打“响尺”的杠头两名、执鞭压差两名。俱头戴清制白凉帽(去缨),身穿白孝衣。杠夫、杠头等身材高矮一致,步伐齐整。
领杠头人在前面手持“响尺”,“响尺”邦邦一响,抬杠人整整齐齐抬将起来,身架、步法、眼神都有定规,“上身稳,稳如泰山;脚步齐,分寸不离”。
拐弯、换肩、停止都由“响尺”声指挥,不许散乱,不许说话,只听邦邦的响尺声换脚步。
棺罩四角,有四个杏黄盘花丝线系着的彩穗,要求彩穗垂直抖动,不能乱晃。演皇杠大臣坐在杠上,面前放的一碗清水,不许洒出一滴,才算成功。
嫔妃出殡,也要演皇杠,不过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检查皇杠无误、抬杠等只要符合要求即可交差准备出殡。
“出殡时先由七十二人将梓宫抬出东华门。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约有一千六百人之多。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队伍,车轿等。”
“光绪出殡7920人抬皇杠;”
“大佬袁坐馆出殡80人抬棺,规格堪称“皇杠”
“伪满溥仪的“祥贵人”谭玉龄的葬礼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皇杠,同样用80人抬黄杠,自此,“暂安”、“奉安”典礼均成历史陈迹。”
说话间,他将镜头对准棺椁外层,光绪帝与隆裕皇后的棺木表面斑驳皲裂,破败不堪。
“别看如今如此,但当初棺木做成之际,前前后后总共刷有四十九道漆的”
https://xianzhe.cc/book/22961/604045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