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唐朝的诗歌,边塞诗绝对是不得不提的一种诗歌流派。边塞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
在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等。至隋代边塞诗的数量虽然不断增多,但是并没有特别杰出的诗人和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到了唐朝,因为唐朝文人入仕为官的强烈愿望,导致边塞诗全面成熟。
唐朝的文人们用切身的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入诗,一方面使边塞诗的思想性、文学性与汉魏南北朝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参与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
盛唐的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是合称“边塞四诗人”的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仅是其本人诗歌中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有“七绝圣手”美誉的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道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事不会因为朝代的更迭而停止,战争带给人的灾难自秦汉以来就绵延不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啊。
在隋唐以前,文人要想步入仕途机会和途径其实是不多的。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由地方上推荐人才,经朝廷考核后任用,授予官职。这种制度发展到后期,文人入仕的机会只会被贵族官僚们所把持,对平民来说,它是遥不可及的。
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也是为了满足门阀贵族子弟的需要,成为他们垄断仕途的工具。随着南北朝长期的战乱,出身低微的庶族阶层逐渐展露头角。于是,隋唐时期,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应运而生。
唐代的文人除了走科举这条道路入仕以外,还有荐举、征辟、入幕等方式。
在入幕的诗人中,职位最高的是高适,他是唐代唯一封侯的诗人。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郡(今heb省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高适的边塞诗堪称盛唐天朝政治的文学性表达,不仅通过诗歌展现边塞风物民俗,而且使边塞诗具有了纪实证史之功用。
其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例如其边塞诗的代表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https://xianzhe.cc/book/18613/699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