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一旁的赵匡义,他没什么战争经验,两人说话又插不上嘴,好几次张嘴想说话没说上,赵匡胤也没注意,只和他畅谈不止,慢慢的他面色阴郁起来,微微低头,眼神也变得阴毒,不知在想什么。
下午,送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两离开后,史从云急匆匆去后院找赵侍剑。
想法和道理他说得出来,但落实成文字,遣词造句还需要赵侍剑这样的专业人士。
小姑娘还在生他的气,一句话不说,没办法,他只好哄人,毕竟要人帮忙嘛,大不了写好了再骂回去。
......
晚上,仔细回想白天与赵家兄弟两的见面,越发确定那个三弟赵匡义应该就是赵光义了,以后的宋太宗。
说实话,赵匡胤史从云下意识就觉得这人牛逼,好相处,如果不是他知道老赵会篡位,到时老爹可能危险,两人很可能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可那白白净净的赵匡义他却没一点好感,无论是接触后的感觉还是历史上的印象。
要史从云看,赵匡胤是个能人,唯一的缺点就是没刘邦或者李世民那样的心狠手辣。他要是果断点,心狠点,才发现苗头不对就不要想什么迁都,狠下心直接把他弟剁了,往后就没那么多破事。
赵匡义就是那种他哥把饭都喂到他嘴边,他连吃软饭都不会的人。
史从云喜欢挑软柿子捏,但其实这可不是件简单事,而是一种战略智慧,特别是上升到国家层面后。
战争是成本极高的行为,如果打仗不能回本,那只会越打越弱,越打越穷,就算打胜了都没用。
什么情况下能保证打仗大概率回本,甚至发战争财?那就是挑着软柿子捏。
历史上那些武功威震四海,青史留名的皇帝,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看起来好像他们用兵天生如神,胸有甲兵韬略,无人能挡,手下各个都能打。
可如果仔细看他们对大局的细节操作,多数时候都是怎么怂怎么来,哪来容易从哪下手。
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拉下脸来认怂,忍辱负重也要从最软的捏起,最好不要多线作战。
这说明他们都是比较理智明的君主,世上哪有什么命中注定的真命天子,随便振臂一呼四海响应,人马云集,无人可挡。
不可能的,所有的皇图霸业都如王朴说那样的,先易后难,积少成多,一步步走。
战争尤其如此。
因为打容易的敌人能回本,翻车几率小,能让战争可持续,让国家百姓能支撑,然后一步步积累战争红利,走向巅峰。
连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这类的牛逼人物都是这么操作的,先挑着软的打,能认怂的时候就认怂,尽量避免多线开战。
郭荣和赵匡胤也是这个思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用尽手段避免多线开战。
可到赵光义就不同了。
大概是他哥赢得太多让他飘了,以为都是他的功劳,搞出很多非常飘的膨胀操作,以至于对外战争屡战屡败。
其实有时候史从云自己都不懂,为什么是老赵的臭弟弟飘了,要飘也该是老赵飘啊。
取荆南、夺武平、灭后蜀、亡南汉、吞南唐、败契丹,那都是赵匡胤干的事啊,关键人家老赵还没飘,连平定节度使叛乱都是先想办法稳住一个,快速解决另一个再后头收拾,避免多线作战。
操作得当,稳中带皮,人家都没飘,结果他的臭弟弟飘了。
用不明不白的手段从老赵手中接过百战精兵,众多强将,结果一顿膨胀操作下,南征北战,连年用兵,处处败仗,最终拿得出手的成绩只有把早被赵匡胤打残的北汉给灭了。
有时候史从云自己都会想,你说都是两兄弟,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如果说对赵匡胤他是又敬又怕,敬他的实力和为人,又害怕他篡位把老爹弄死了,所以时时刻刻提防。
那对赵匡义就是彻底的鄙视了,要是有机会,又不让赵家人知道的前提下,他绝对会把赵匡义往死里搞。
不过暂时他不敢,因为老赵太关爱他弟弟了,要是这么干,绝对会彻底和赵匡胤撕破脸皮。
......
第二天正午,他正在院子里想着怎么抄“守江必守淮”的高论,赵侍剑在旁边落笔。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说向训来找他。
史从云只得暂时停下,出去见人。
(回来晚了,今天码三千字)
https://xianzhe.cc/book/17991/463224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