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时至今日,道门对五行学说的研究早已超越了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元素与属性认知,认为其蕴含的更是天地存续的五种基本状态和运行过程。
类似“金克木、木生水”和“刀可砍树、火焚木生土”等等这些只是以表面现象来解释五行,并没有揭示五行运行的内在规律。
自在万象门的典籍有云:水曰润下,火曰焱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意思是说,水具有朝下的属性,火具有向上的属性,木具有伸张的属性,金具有内敛的属性,土具有中和的属性。
因此,严格说来,五行不是简单地指代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而是藉由这五种物质具有的五种特性,来说明宇宙万物具有的五种基本动态和变化形态——收敛、伸展、润下、炎上和中和。
例如,木为草木,象征着生命、生长和生发,突破束缚的成长自然是要“伸展”的;而水往低处流,滋润万物,即为“润下”;任何火势都是向上升腾的,即为“焱上”;金坚硬无比,却可以被压成丝状,其“收敛”之力强劲;土则象征大地,承载时间一切软硬纯杂之物和善恶美丑之象,其力代表“中和”。
继续引申,收敛就是“向内”,伸张即为“向外”,润下和炎上表征“向下和向上”,中和可以理解为“过渡”。
试想,宇宙万象之变化,有哪一条、那一点“不在五行中”呢?
正所谓:金木水火土,内外下上中。宇宙万物变,万变不离宗。
此诀方为五行之行的真义,亦代表着五种秩序——任何事物从新生、壮大、全盛直到衰败、消弭的发展过程,都离不开这些状态。
由此,被术法诅咒的人,就要同时承受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和中和过渡之力的撕扯拉伸挤压,其中的难受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岳光寒的功力仍嫌不足,在霍徽晓的加持下才勉强让术法成形,威力和峰中长老使出来的不可同日而语,效果也难以持久。即便如此,两名偷袭者在其中仍然生不如死,七窍中鲜血狂喷,身体各部位都出现了凹凸变形的现象,要不是其修为达到了相当的火候,已然爆体而亡。
一招得手,时效一到,两人就地栽倒,爬不起来。
第三名袭击者见状大惊,他也是见机的快,当机立断,马上放弃了和风清隽与宋霏霏的缠斗,飞身过来,毫不拖泥带水,捞起两名同伴就走。
此时,霍徽晓和岳光寒施展秘术后灵力消耗过半,风清隽等人要保存实力,都没有赶尽杀绝去追赶,大家转头齐向前方遁走,只有没有动手的晁天阙取出一样东西扛在肩上,在走前激发出了一枚灵力炮弹射向对方。
晁天阙追随风火伦日久,单论铸器能力要在华澜庭之上,他从贾小纯的灵力蛋筒中得到启发,自己暗中做了一门灵力发射器,威能比贾小纯的可要强上许多,这一炮正中第三人的肩头,虽没一举轰杀对方,却大幅削弱了其战力。
众人这快速一战逼走了对手,没过一会儿,又受到了另一伙黑衣人的围攻,这次对方足有十人之多,风清隽认出来就是当初参与截杀正选队员的那队人马。
好在这两拨人似乎不为统属,这些人跟随过来捡便宜,并没有同时攻击他们。
众人以灵识探察,发现这十人的个体实力不如那三人强,但皆为生力军,人多势众,而他们已经有所消耗,打起来可不容易对付。
霍徽晓正要按照预案,命令风清隽七人先力战一番,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为她和岳光寒布置传送阵法赢得时间,岳光寒忽然附耳过来,和她说了几句悄悄话。
霍徽晓眼睛一亮,在对方围上来之前和大家快速低声商议,临时改变了作战方案。
岳光寒人小鬼大,为人机灵,他审时度势,想出一法。
但见他还是和霍徽晓原地不动,两人合作准备布置传送阵法,而风清隽七人分作两队,由战力最强的刀琼丝和修为较高速度又快的风清隽抢先上前,联手缠住了对方五人,全力以赴暂时拖住了对手。
剩下的五名弟子各自迎向一名对手,人人奋勇,一来就都放出了自己拿手的杀招。
袁更是判官笔和护手钩左右开弓齐出;晁天阙没动用自己的兵器,他接连发出了三枚灵力弹,呈品字形呼啸着奔向对手;章晗蕴要把斑翅飞蜥留在以后再用,但祭出了雌雄双剑和光系术法;文茵纵身飞起,在空中三个起落变向,从后方攻向敌人;宋霏霏把红焱赤焰术提升到极致,粗大的火焰卷向最后一人。
有意无意,五人不着痕迹地一起发出强大的攻击,很快把对手五人围在了当中。
看样子,他们是要故技重施,用霍徽晓和岳光寒的五行诅咒术算计被围的五人。
但其实,岳光寒心里另有计较。
他和霍徽晓清楚的很,虽说两人刚才吞服了提升灵力的丹药,再用一次秘术当可废掉对方这五人,但也会被一下掏空修为,之后己方的七对五固然赢面居多,但是也要付出代价,而他自己和霍徽晓恢复起来耗时很久,在其后营救华澜庭的过程中就难以发挥出作用了,此计为下策。
如果选择按照原先的计划,在打斗过后将己方九人全部传送离去,一则在七对十的情况下,未必能有效杀伤对方多人,如愿破坏对方继续追击的能力,二来一次性传送九人对他和霍徽晓的负担同样极大,传送的距离也有限。
权衡之下,为了追求最佳的战果,他还有一项新掌握的能力可以拿出来,而且消耗要比使用五行诅咒术要小。
说时迟,那时快,施法蓄势已成,等袁更五人再次疾退,一哄而散,岳光寒在霍徽晓的配合下,又是一记术法发出,在无形中轰向那集中在一处的五人。
https://xianzhe.cc/book/1795/38483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