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晚,有业内人士的捧场,满座。
第二晚,上座率就只有百分之八十。
随后是工作日,上座率维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最惨的一天跌到了百分之三十。
第二个周末有所恢复,但也只有百分之七十。
第一个月过去,《花木兰》就调整了演出场次,成为歌剧院的常规剧目,只在每周末演出两晚。
这个结果,让许多人都意兴阑珊,只有许老这位坚强的老人家站出来说:“我们要发展歌剧事业,就知道是件长远的事情。国内市场基础薄弱,我们更要前行。”
然而,江烨却知道,这件事对许老带来的打击。
不是剧不行。
《花木兰》剧本精彩,唱段优美,既有铿锵赴死的热血,又有花前月下的柔情。
不止于此,还结合了特有的民族乐器,堪称艺术瑰宝。
在当年,有国外的艺术家特意奔赴首都前来观看,并在业内发表评价盛赞。
但这一切,都没有体现在票房上。
叫好不叫座,恐怕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说起来,原因也很简单。
歌剧源于西方,近代才传进国内。
就是首音的声歌系,在许老的一手促成下,才成立三十余年。
至于观众基础,就更薄弱了。
不是没有爱好歌剧的观众,但谈起歌剧还是《图兰朵》《浮士德》《蝴蝶夫人》等经典,更多的观众,甚至不知道国内有原创歌剧。
这样一层层下来,真正能坐到剧院里欣赏歌剧的人,就极其有限了。
原因大家都知道,要解决却很不容易。
娜娜提出的这个建议不错,具有实施性,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也很有局限性。
江烨斟酌了一下言辞,道:“就我们学校来说,如果知道《花木兰》歌剧公演,想来看的应该占大多数。”
这样的艺术,是欣赏也是学习,几百元的票价不能阻挡师生的热情。
娜娜精神一震,“那就太好了!”
江烨却问:“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在网络上宣传呢?”
这个问题回答的是熊飞:“我们有网站,会提前预热,媒体会配合发新闻。”
首都歌剧院的网站做得很不错,干净漂亮。
发新闻的媒体,也是一等一的官媒。
但还是那个老问题,这些宣传都很难出圈。
关注国内歌剧动向的人自然会知道,不关注的很难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中发现这么一条新闻。
更何况,现在“千人千脸”的云计算技术,让人们在网络上接受到的资讯推送变得越来越狭窄。
互联网发展得过于迅猛,几乎是三个月一个大变化一天一个小变化,首都歌剧院原有的宣传方式,跟不上这样的节奏。
“老师,我有一个想法。”
并非是江烨头脑发热。
他想要帮助许老实现心愿,让《花木兰》叫好又叫座,就是第一个目标。
现在刚好有机会,虽然只是他到歌剧院的第一天,才刚刚取得正式的实习资格,但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https://xianzhe.cc/book/16503/390023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