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字汝贤,号刚峰,著名清官和大明律专家。对于他的起复,朱翊钧和张居正有所议论。
张居正认为,海瑞这个人因为其极其清廉的作风获得了太高的道德地位,但在实际能力上,其实与名难副。
他劝朱翊钧道:“海瑞得享大名,为其廉也。然其行事拘泥于祖宗成法,办事操切且以袒民为上,常不论曲直。若去了松江,臣恐缙绅恐惧如隆庆三年故事,而乱江南大局。”
正如海瑞的清名甲于天下,其行事偏激之名亦如是。海瑞行事,一切以圣人训、大明律为准绳,认为明后期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用“祖制”,即洪武所定的规则来解决——这当然不可能。
因此,虽然多年来上下交荐,但高拱和张居正这两个务实的阁臣,都不愿启用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瑞也是一个殉道者。正如他自己勉励自己的两句话:“以身为障,回即倒之狂澜;以身为标,开复古之门路。”
他想用自己做出来的样子,来要求大明上下都如他一样做到自守、清廉、各安其位。虽然比那些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啥也不做的人强了许多,但太理想化了。
朱翊钧本来不是非启用海瑞不可的,但因王以修奏章中奏明,退田最主要的阻力主要是来自于夹杂在内的各类官司,官司打不清爽,这地退回去也没人敢种。因此他在奏章中本就请求朝廷派一名善理讼的大臣来松江。
而以海瑞命名的司法定理“海瑞定理”是中国法制史的一门学科,朱翊钧在后世在信访培训课上听教授讲过。所谓海瑞定理,其实是海瑞在断案息讼中的司法经验总结。其大致分为三个定理:一:只有公正的司法才会真有效率——公平定理;二:差别保护原则——差别定理;三、疑罪从无。
朱翊钧认为现在松江的情况,如果按照是非曲直来慢慢断案,一时半刻理不清。必须以一名善于息讼的大臣,其清名显于天下的,按照某种快速断案的原则进行审判,才能快速解决问题。否则错过了春耕,不免为江南士绅所笑,也影响徐家退田的整治效果。
他把这个意思跟张居正讲了,张居正也觉得皇帝说的有道理:不管海瑞对争产、争地怎么判,其他人都不会怀疑他是收了贿赂而偏袒一方,确实有利于快速息讼。
再加上皇帝已经是第二次向他流露出要用海瑞的意思,自己老是拦着也不行,也就没坚持己见。
因海瑞此时已经回到了海南家乡,为了不耽误事情,张居正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这旨意立即发出去;二是从大理寺抽调了几个善于打争产官司的法官,成立了松江退田法官工作小组,也随后出发。与此同时,深知海瑞影响力的张居正还起草了一份安民告示。
旨意明发出去,首先闻风而动的是松江地面群氓。在隆庆三年,他们利用海瑞定理中的第二定理,从海瑞那里很是捞了些便宜,如今听说老青天又来,个个都备好状纸,不管有枣没枣,准备先打三杆子再说。
其次闻风准备落跑的是满松江的缙绅。隆庆三年海瑞罢官时,才从黑色改过来的红色大门,现在又该改回去了。按照海大人在巡抚应天时规定的,家里的奢侈品之类的也通通不能用——要不趁着他没来,咱该把孩子们的喜事儿抓紧办一办吧。
正在人心惶惶的当儿,朝廷的谕旨和安民告示同时到了松江。——钦差大人到任,都是先放告牌。这般先拿安民告示先贴在沿途各城之做派,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众人见谕旨中将海钦差的职权范围紧紧的限定在松江,且主要管理争讼案件时,无不松一口气。——幸亏张居正思虑周全,否则等海瑞到了,满城缙绅都要跑光。
.......
三月三日,海瑞终于到了松江。早就做好准备的王以修接着了,先送到自家后衙歇息,并和他商量钦差行辕的事儿。
https://xianzhe.cc/book/15175/394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