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额仑和速赤吉勒还是整天忙碌,不是用鞣制过的皮做靴子,就是用库存的羊皮和狐狸皮,来为一群孩子缝制袍子和帽子。
两人所用的线,都是用动物的筋做成的,先将筋分割成细丝,再搓成长线,专门用来缝制靴子和袍子,用筋线缝制出来的东西,也才经久耐用。
铁木真是家里的长子,便跟着蒙力克,有时学着用粗羊毛制作毡子,有时则用羊毛混和着马鬃,来编绳子。
这年冬天,铁木真开始跟着蒙力克,学习制作马鞍。
他还拿出家里的牛皮,让诃额仑缝制了一个皮囊,然后请蒙力克教他熏干,做成了一个形状美观的牛皮囊,装水或装酒都可以。
这个漂亮的皮囊,铁木真把玩了好几天,哈撒儿、别勒古台看到后,几次想拿去玩,都被拒绝了。
别格帖儿表面上不为所动,当铁木真玩腻了,交给哈撒儿玩时,他便抢了过去,与别勒古台把玩了好久,才扔给了哈撒儿。
别格帖儿想让速赤吉勒给自己缝制一个皮囊,却被拒绝了。
诃额仑知道后,为了不让本就孤僻的别格帖儿,认为自己偏心,便主动给他缝制了一个。
皮囊缝制好以后,别格帖儿不想找蒙力克帮忙熏干,自己偷偷地熏烤时,却将牛皮烧坏了,一气之下,索性扔给了别勒古台,再也不提皮囊的事。
为了防止积雪过厚,将毡帐压塌,诃额仑还请来蒙力克,让他带着铁木真,检查和修葺了毡帐。
自匈奴时代,毡帐就出现了,都是拆装式结构,易于拆卸、组装和搬迁,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毡帐呈圆形,由顶杆、哈那、天窗和门等几部分构成,几乎都用柳木和松木制作而成。顶杆起支撑作用,哈那是毡帐的墙壁,用很多根柳木条交叉而成,再由牛皮条固定,外面再苫盖毛毡,用绳索固定。
天窗也用方形的毛毡苫盖,白天掀开一半用于通风通光,晚上或下雨就盖好,因而采光和通风性能好,寒冬和酷暑都很适用。
除了搬迁方便,毡帐圆形的外观设计,对于多风的蒙古大草原来讲,又具有非常好的抗风性能。
毡帐是圆的,里面做饭煮茶的火撑子是圆的,蒙古人圈畜群的栅栏,也是圆形,除了节省材料,抵抗风的冲击外,圆形栅栏无死角,畜群挤在一起,也不会造成伤害。
更有趣的是,蒙古人每到一个地方放牧,马吃草的半径最大,离毡帐最远,最近的是牛,中间则是离水很近的羊,这些家畜都以毡帐为圆心,三种家畜,三个层次,形成了有趣的三个同心圆。
修葺毡帐,主要是在最寒冷之前,检查里面的顶杆、哈那等木条,以及顶上和四周的毛毡等,查看是否有隐患或损毁的情况。
这些成年男子干的粗活,对于一个九岁多的孩子来说,好像有点早了,但诃额仑却不这样认为。
在她看来,也速该不在了,应该由儿子尝试干些男人的粗活,来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铁木真是长子,理所应当地作出表率,更应该比几个弟弟多干一些。
除了家里的活,在雪霁晴和的日子,蒙力克还带着铁木真,去放牧畜群。
他让铁木真先将马放出去,等马蹄子将雪踏松软了,再放出羊,最后才放牛。蒙古人采用半野放的方式放牧马群,平时不赶回畜栏,都留在野外,任由马适应野外的风霜雨露,只有在冬天下雪,野外的草被雪盖住时,才将马群关在裸露的畜栏里,喂秋天打来的干草。
放出了畜群,蒙力克耐心地开始解释:“干草的数量有限,当天气晴和,就要放出马群。马很聪明,会用蹄子刨开积雪,寻找下面的枯草吃,也顺便可以活动身子。”
“马在前面奔跑,将积雪踩踏松了,刨开积雪后,也只吃草尖部分。羊群的数量大,则跟在后面,也用蹄子刨开积雪,寻找下面少得可怜的枯草吃,它们不择食,往往连根拔起吃掉。”
“牛不灵活,不会用蹄子刨雪,只能捡吃一些马剩下的半截草。牛主要还得用干草喂,我们放出来,是让它们活动身子,幸好数量不多,不然会有麻烦的。”
“你一定要记住,放牧畜群时,要让马走在前面。”
“蒙力克伯伯,您刚才谈到,冬天先放马,是为了踏松积雪,其它季节就没有这个必要吧?”
“好孩子,这个问题问得好!你再仔细地看一下,我们的草原,到处都有针茅,是不是这样?”
https://xianzhe.cc/book/13749/336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