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王殿下,现在战局已然颓势难反,还请殿下速速撤离。微臣将与我这西域儿郎们誓死与洛阳共存亡,为殿下殿后。”
高仙芝一脸悲愤的力劝荣王先行撤离。
荣王李亨脸上泛起一抹潮红,情绪有了剧烈的波动。
他一个富贵王爷怕死么?那是真的怕。但他姓李,他是老李家的嫡系血脉。大唐子民尚且心中骄傲,更何况他这正统的龙脉。
这一瞬间,荣王似乎是被太宗皇帝附体了,心底涌起万丈豪情。
“混蛋!李家儿郎岂有贪生怕死之辈。”
不过高仙芝的目标可不是他。这位名将微微侧脸,给了监军边令城一个眼色。
在这个战场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任务。高仙芝的任务很简单,赢。一位将领正常来说只要能赢也就够了。所以才有了那么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战场瞬息万变,兵事诡变难测,所以一个优秀的将领势必要懂取舍,明进退。为了胜利,用一些手段,舍弃一些东西都在所难免。
但是这位荣王的存在,却只是为了保证军队在皇室的控制下,不会反噬。他的任务也很简单,不过一个忠字。这其实还好,还在高仙芝的容忍范围之内。
但是这个边令城,却是他无法忍受的存在。
边令城是个宦官,高力士的手下,他这个监军在这里的唯一目的,就是确保皇帝的意志得到贯彻。
皇朝对兵家的信任和提防从古至今都是一对并存而对立的存在。为什么说安史之乱影响巨大,他影响的并不在当下,而是在未来漫长的皇朝制度。之前的大唐因为高度的自信,对武将勋贵还是很放心的。
正是这种放心才发展出了藩镇制度,坐视边关将领大权独揽,逐步坐大。而安禄山的造反,直接让这种放心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皇室再也不信任将领了。
这种变化直接延续到了后续的大宋一朝,发展到了巅峰,直接造成了兵家的灭绝和大宋的兵锋软弱。中原皇朝几近断绝。
所以邪极道的记载中,才极为推崇李林甫,认为这位推动了藩镇制度的宰相,极有可能是不亚于石之轩的魔门翘楚。这份搅动天下的能力,真非常人可为。
高仙芝对边令城在军事上的指手画脚已经厌烦到了极致,他很清楚,再这么下去,丝毫没有赢的可能了。但是边令城毕竟是代表了皇帝的监军,他又不可能无视其命令。那会输的更惨,即输了正面战场,还输了背后权谋。
所以当一个将领,开始以对敌的心态对待同僚,他的手段只会比那些文官更狠辣,更极端。
收到高仙芝眼神的边令城犹豫了一瞬间。
求生是本能,他一个宦官,就算对皇帝忠心耿耿,但涉及到自身小命的问题,他还是本能的自私了起来。他很清楚,那些招募的青壮根本不堪一击。现在能保住他命的只有身边这百多个高仙芝从西域带回来的百战精兵。
脑子一转,他想到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主意。
“高将军无需多言了。荣王身为天潢贵胄,岂有临阵脱逃的道理。我就是圣人身边一奴才,深受皇恩,也必要与这东都共存亡。不过战况确实...还是高将军和封将军速速前往潼关整军,以备不测吧。”
话说的大义凛然,但居心叵测。边令城的目的就是黑下高仙芝的这百余名亲兵,并把两人支离。
至于是死战还是逃命,那都是后话。没有这么一支精兵保护,现在的洛阳城外谁敢保证就安全了?
高仙芝连表忠心,摆出一副舍身取义的姿态,极力要留守,让荣王和边令城先走。可惜这两人,一个被激起了雄心,一个却是惦记亲兵,丝毫不让。
最终,高仙芝才百般无奈之下,和封常青先行离开了洛阳城,前往潼关整兵。
这一分兵,把暗中埋伏的黄烁整懵了。他又不认识这些人,这突然兵分两路,他哪知道哪个是高仙芝。
不过马上他也有了判断。
认不准主将,还认不准亲兵么?那百多个亲兵听谁的,谁就应该是高仙芝了。以他对兵家的了解,亲兵这种存在也就近乎于狂信徒了,只尊军令,可不认皇权。
看到一文一武独自离开,黄烁估计十有八九就是那个皇子和什么监军了。果然,上了战场,这种软蛋就是逃兵的命。也就没去管,死死的盯着剩下的人。
但是很快,黄烁就更茫然了。
https://xianzhe.cc/book/13267/521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