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时候来,且与陈绎、许将不同,人家穿着朱色公服来的,刘昌郝不得不小心,将他们请进来,立即准备烧茶。
“刘有宁,勿用,带某去看你种的麦子。”
“行,孙公,然末学所以种,乃是看其产量极限,非是为了表功,更忌讳用之做祥瑞,也无法推广。”刘昌郝立即说。
棉花重要,粮食更重要。
宋朝耕地面积不少,据称有八亿宋亩,然用其种粮食的不足半数,且用之酿酒、喂禽畜,但主要还是产量不高,所以随着人口渐渐突破亿人,粮食越来越紧张。一旦抽出许多良田用之种棉花,粮食说不定会更紧张。勿用自己所说的四五石,那怕将产量提高到三石,朝廷也必然会重视。
几人向刘家耕地走去。
“井田?”
“孙公,非乃井田,此曰大田。”
另个时空,老刘村分田到户,田必然有远近肥瘦,为了公平,大队与生产队的领导采取了均摊制,如一块肥田,几户或几十户人家去分,大家一样,分田到户很快落实。
老刘村村子比较大,随后有人走,有人来。
接着又安置三峡移民,人家是为国家做牺牲的,给人家盖房子还不行,必须分田给人家。
于是耕地越发地变得肢离破碎,刘家一块大田能有两亩大,小的仅有两三分大。于是当初公平了,后来干活变得繁琐了,如灌溉,那怕两三分大小的一块地,也要搬水泵,担电线去灌溉,随着机械化的到来,更是产生了许多隐形的浪费。宋朝的更糟糕,如刘昌郝四叔家二十多亩地,原先居然分布了十六处。
不过大多数农民只知道干活,也未去多想。
所以刘昌郝也认为鲁氏很了不起,在这时代,居然想到了将耕地并在一起。当然,刘昌郝这种“大田制”与鲁氏还是有许多不同的,不过想低调了,刘昌郝顺便说了一下他的祖母,自己这种办法是在鲁氏并田上的深化。虽然路与灌溉渠浪费了一些耕地,不过车能直接到达地头,灌溉渠的意义更不用说了。另外就是节约了一些不必要的小田埂,也易管理。
“易管理……”
“孙公,末学大母对我家产生了不可枯量的影响。”
刘昌郝接着介绍桑园子与蓄水塘,因为鲁氏在刘家心中的地位,特别是在谢四娘心中的地位,虽然蓄水塘与桑园子没必要存在了,刘昌郝还承诺一件事,蓄水塘不完全填平,未来会保留亩余大小的水面积,桑园子也是如此,保留几十株老桑树,以便后人有一个念想。
“孙公,末学虽然敢想敢做,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仅是敢站在祖先肩膀上,才勉强站得稍高稍远。”
来到麦田,孙固说:“麦子长势是很好。”
“两个月后来看,与其他麦子长势悬差会更大。”
“为何不能推广?”
刘昌郝说了不能推广的原因。
孙固听了默然。
如何精准播种他是没有看到的,但能通过其他的做对比。
理论上宋朝种粮食的耕地能有四亿亩左右,眼下宋朝户数约为一千八百万户,将城郭户、游牧户、商户、手艺户、种经济作物户等等扣除掉,真正种粮食作物的约为一千一百万户。
也就是每户均种三十五亩耕地以上,想要精耕细作是不可能的,况且是更繁琐的精准播种,其实他是未看到的,看到了,问都不会问。
“能做种乎?”
刘昌郝想了一下说:“难。”
他现在种的是印度棉,粗绒棉,适应性强,只要用上几年驯种的时间,使之适应北方气候,便能驯出春棉与半春棉两个品种,也能迅速向华北平原与关中推广,若是换成更娇贵的细绒棉,多半不行了。
小麦也是如此,他还记得另个时空大穗事件,许多地方领导带着百姓种植大穗小麦,以为穗子大,小麦便能高产,结果不是高产,而是低产,好心办了坏事。
这才是小麦的特性,北方必然有北方的麦种,南方必然有南方的麦种,肥田是肥田的麦种,瘦田是瘦田的麦种。
在宋朝不易能看得出来,反正就是这点可怜的产量。
然而欲要高产,麦种必然有严格的讲究。
“孙公,若末学连续种植几年,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然此品种只能适用于高亢、超级肥沃的耕地上种植,且吃肥,若肥料跟不上,产量还是跟不上来。”
“非是驯种,我在种,亦在观在思,未来末学将所有技术摸透,或著书,讲土、水、肥、光、种植、以及育种留种,各方面皆跟上去,即便没有良种,亦会高产。”
许仁书说:“汝真是墨子门徒?”
高孔目微微一皱眉,孟子骂墨子是牲畜,若刘昌郝挂上一个墨子门生,那可不妙了……
https://xianzhe.cc/book/1204/26573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