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确是经商者的天堂。
从古以来受到轻视的商人,成为了共和国最具光彩的新象征。
私营企业从悄然涌现到批量涌起,只不过仅仅两年而已。
在京城这个地方,宁卫民所投资的企业,几乎覆盖了所有最挣钱的行业,而且个个都是私营企业里最先崛起的排头兵。
谁让他们既有宁卫民的指点,又有宁卫民资金的支持呢?
在市场从蓝海到红海的过渡期间内,抢占市场的先机,简直不要太容易。
即便只有守成能力,资质平平的张士慧。
也因为得了宁卫民给他量身打造的“贴牌酒”业务让个人资产狂涨数倍,甚至一跃成为宁卫民在国内的合作伙伴里里发迹最快,赚得最多的那个人。
不得不说,宁卫民对他实在是太好了。
不但把最肥的一块肉给了他,而且给他出的妙招简直就是当代的经济典范。
在这个信息流动渠道稀缺,广告最具奇效的年代,在《红楼梦》电视剧的热播带动下,陈晓旭、邓婕和沈琳出演的《红楼梦》系列的酒水广告在电视台一经播出,立刻就声名鹊起,旗下产品则以一炮而红的速度迅速蹿红全国。
张士慧原本以为花了许久时间备下了足够的货,其实根本就不够卖的。
播出广告后不过短短几天,连一个月都没到。
他手里十六七万箱,成本差不多八十几万的贴牌酒就被各地或找上门,或打电话的经销商给瓜分完了,一下子换回来三百多万。
而且后面还有不知道多少人等着拿货的,甚至定金都等不及的先打了过来。
此后张士慧是弄出多少来,就卖出多少去。
说真的,张士慧这辈子就没赚过这么容易的钱,真是连给酒水贴牌的速度都赶不上卖货的速度。
有了这个生意,哪怕轻轻松松躺平,干一年就顶其他人奋斗十几年的呢。
所以这近一年来,几乎乐疯了的张士慧主要就干了两件事。
第一,干脆买下了一家自己的贴牌工厂,把商标和产品包装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第二,到处去寻找价格合适,质量靠谱,供给稳定的酒源,好弄回来加工贴牌售卖。
这不,这一年的国庆节前。
张士慧在事业上又有了一个关键性的突破。
他和通州县政府谈好了条件,决定以接收所有员工,背负企业现有二百六十七万元的负债,并且支付二百万现金为代价,买下了效益年年下降,几乎处于倒闭边缘的通州酒厂。
并且通过工商注册变更手续,把公司和酒厂改为以“红楼梦”来命名。
这一并购的完成,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和酒厂与《红楼梦》文化的紧密联系,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显著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他让自己的企业以后就脱离了皮包公司的范畴,有了相对稳定的白酒货源,真的成了一个拥有自己工厂的实业资本家了,而且长期能获得的稳定利润相当惊人。
这么说吧,如果他把通州酒厂的产量全部开动的话,每年能产酒五千多吨。
平均一吨酒粮食成本不过五六百块,借助“红楼梦”的大IP,却能卖到一万两千块。
这样的产能,这样的毛利率,会带来多少倍的利润增长?
张士慧现在可以清楚看见的,就是这个厂子起码一年可以带给他和宁卫民三四千万的利润的保底,而他能拿到其中一半。
说白了,借助红楼梦大IP,用酒水套现太容易了,简直比抢钱都快。
这门生意既沾了工业生产的光,契合国人消费习惯不说,而且还能获得文化赋予的特殊溢价,他不发谁发?
所以现在的他,不但心飘了,而且也贪了。
一方面他自信暴涨,感觉自己能力好像能力不比旁人差,也是受命于天的天之骄子。
如果这么干下去,用不了多久就是亿万富翁,也能进军国际。
另一方面,吃了甜头的他还觉得这些好处仍然让他意犹未尽。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等的就是这么个能让他一飞冲天的好机会。
所以为了赚得更快一些,他还要在广告上扔钱,希望尽量加快卖酒的速度,同时还想继续收购酒厂,继续扩大产能,赚更多的钱。
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在10月8日这天,张士慧把替宁卫民管理广告公司的赵大庆,还有替宁卫民打理洋酒行的沙经理都请到一起来吃饭的原因。
首先,作为同在宁卫民麾下,业务相互关联的企业,张士慧绝对确信这两个人肯定能帮到他,而且给他的价格是最优价格,不会黑他。
另外就是他也有一个狭隘的小心思,渴望在这两人面前好好显摆显摆自己的阔气。
以证明他这个坛宫饭庄的经理,无论能力还是成色都不比他们这些曾经在皮尔卡顿公司任职的高层差。
否则岂不是等于“锦衣夜行”白发了这一笔横财?
这或许就是一个暴发户最真实的底色——炫耀性消费与攀比心理。
张士慧渴望通过炫耀财富来获得别人认同,而且他已经不满足于办“慧民书社”这样造福百姓的举动,借助记者采访和政府颁发的荣誉,来获得普通人的关注和欣赏了。
他现在更迫切的是需要社会层次更高级的那些人对自己产生羡慕,最好是那些曾经和宁卫民平起平坐过的人。
https://xianzhe.cc/book/11584/3117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