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凡好奇地问奶奶:“奶奶,为什么你要花那么多钱买这些没用的骨头?还有为什么你反复叮嘱她不要告诉子女?还有奶奶你为什么要把她牌子上的字换掉?”
奶奶再一次抚摸着小于凡的头,说:“你可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啊。”
奶奶抬起头看着远去的盲人婆婆,对小于凡说:“这一百元对她的价值远远比我们重要,她卖的那些骨头上有很多牙印,这可能是她自己咬的,不出意外的话,她现在已经饥寒交迫了,饿到了极点才会去咬这些没有肉的骨头。”奶奶虽然平时看起来是个很粗的人,但是关键时刻洞察力非常的仔细。
奶奶接着说:“至于你问,为什么我叮嘱她不要告诉她的子女嘛。凡凡,你想想,如果她的子女真的很孝顺,怎么会舍得让盲人婆婆出来乞讨?所以如果她们子女知道婆婆今天拿回去一百元,一定会抢走,而且变本加厉地再让她出来乞讨。”小于凡虽然不太能理解不孝顺是一个什么状态,但他听得非常仔细。
最后奶奶说:“至于为什么我要换掉那个牌子。是因为那个牌子的之前写的内容太生硬,‘我是盲人,请您帮助我’,别人不喜欢。我把字换成了‘这世界如此的美好,而我却无法看见’,这样给人的感觉温和一些,可能愿意帮助她的人会更多一些。”
奶奶那个年代心理学刚刚被提出来,中国更加没有普及心理学的概念。但长大后的于凡才知道奶奶当年的操作是极度高明的。虽然奶奶没学过心理学,但是奶奶完全在使用一个高超的心理学技巧——换位思考效应。
心理学上,每个人思考问题,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视角,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另一种是外部视角,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而绝大部分人都是内部视角看问题,关注的是“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我是盲人,请您帮助我”显然是从内部视角看问题,这种视角很难打动别人,因为没有和别人产生任何关系,不符合别人的利益诉求,无法产生共鸣。
而第二句话“这世界如此的美好,而我却无法看见”,一方面多么美好的世界,描述的是所有人的世界,和外界产生了情感联系,然后一转折,“而我却无法看见”,这种冲突,会强烈刺激到别人。引起共鸣和怜悯。
也就是说,奶奶通过简单的自己个字,把看见牌子人的思维方式从对立面拉到了同性面。至今于凡想起这件事,依然让于凡拍手赞叹。
小于凡似懂非懂地望着奶奶,奶奶把小于凡的头靠在自己怀里,温柔地说:“孩子,很多事,等你长大了就懂了。人一辈子呀,只有短短几十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比活着更重要,你将来想明白了这些事,即便一天身体死了,但你也会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
于凡抱住奶奶的腿,关切地问:“奶奶,你将来也会死吗?”
奶奶也抱住了小于凡:“当然了,人都会有一死的。”
于凡把奶奶抱得更紧了,带着哭腔撒娇道:“不要不要,我不要奶奶死,我要永远陪着奶奶!”
奶奶再一次抚摸着于凡的头,温柔而慈祥地说:“好好好,奶奶不死,奶奶不死。没人能在我手上欺负我的孙子!我会永远保护凡凡的!”
……
“我会永远保护凡凡的!”画面又回到了于凡梦境中的那个回形楼梯。
于凡泣不成声地抱着奶奶。
奶奶,我想你了……
https://xianzhe.cc/book/10576/2631883_2.html